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杨瑞:乡村振兴助推共同富裕的内在理路

发布时间:2023-01-13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浏览: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期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让农民在实现共同富裕上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重要环境、文化支撑和制度保障,二者之间要求和目标协调一致、逻辑理路互通。

产业兴旺奠定全民富裕的物质基础。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并不是全体人民同等富裕、同步富裕。由于每个劳动者的智力、体力和技能不同,所获得的收入也有所不同,加之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不同,也不可能实现同步富裕。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在当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阶段,全民富裕面临的一大难点在于农村产业发展不均衡,部分地区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特色富民产业不够壮大、农民持续增收存在困难。产业兴旺旨在推动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村繁荣发展的基础。

只有农村产业兴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才有物质保障。因地制宜,突出区域资源禀赋优势、培育特色产业,优化乡村产业空间结构,注重绿色、优质、高效产业发展,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协调发展。培育多元融合主体,加快健全“龙头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格局,形成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主体之间长期稳定的利益联结关系。以科技和创新为动力,提升乡村产业的内生动力,突出乡村产业支撑,为做大做好共同富裕“蛋糕”奠定坚实基础。

生态宜居塑造全面富裕的重要环境。全面富裕不仅包括物质生活富裕富足、精神文化自信自强,还包括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等。良好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是乡村富民特色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为全面富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环境。

生态宜居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为百姓打造山水秀丽的宜居环境,也是激活乡村内生动能、实现农村居民高品质生活、全面富裕的表现形式。实现生态宜居需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荒漠化、水土流失、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实现资源变资产,为乡村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能。要创造良好宜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尊重、顺应、保护自然,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与保护力度,促进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良性循环。

乡风文明提供全面富裕的文化支撑。全面富裕体现了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精神富足为物质富裕提供价值引领和智力支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还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这为乡村振兴中的乡风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乡风文明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思想保障和精神支柱,为全面富裕提供了文化支撑。针对农村依然存在的陈规陋习、不良风气等问题,以创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载体,强化思想引领、推进移风易俗,培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农民精气神和乡村文明程度。深入挖掘乡村的优秀乡土文化、家风、乡贤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农民投身乡村建设的责任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创建文明乡村、文明家庭等先进典型,丰富农民精神世界,形成健康、文明、向上的乡村风貌。

治理有效健全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共同富裕强调改革发展的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富裕”是基础,是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把蛋糕做大,体现的是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共同”是关键,是合理控制和不断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体现的是在蛋糕分配过程中坚持公平正义。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根基,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治理有效为产业发展、生态宜居、百姓安居乐业等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秩序与和谐的发展空间,也是衡量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尺度。治理有效的宗旨是社会各界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党建引领农民的参与制度。加强基层政权治理能力建设,深化网格治理,保障各项惠民政策落地生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提升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保农民这个最大群体的根本利益。

生活富裕锚定共同富裕的根本内容。共同富裕的关键在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农民生活富裕。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终落脚点,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三农”领域的具体体现。

生活富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内容。实现农民生活富裕,关键在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经营性、财产性等收入水平,保障农民收入来源的持续稳定性。健全覆盖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质量。激励勤劳致富与创新致富,加强对农民返乡创业的扶持力度,提供资金和创业设施,引导和带动农民就业创业。同时还要扎实推进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更加公平、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本文系甘肃省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甘肃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22ZZ28)阶段性成果)

作者:杨瑞  湖州学院城乡共同富裕研究中心、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