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中国人民大学校史展时指出,要加强校史资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党创办人民大学的故事,并激励广大师生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国以史为鉴,校以史明志。”红色校史是记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物质载体,也是展示大学精神和激励师生前行的思想宝库。红色校史是一座宝贵的精神“富矿”,在 “铸魂育人”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具有独特价值。
传承红色育人基因
发挥红色校史育人导向功能。为了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高校应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贯穿于育人育才全过程,教育引导学生传承前辈的高尚精神和优良品质,铸牢理想信念、坚定政治信仰,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
发挥红色校史育人示范功能。红色是高校校史最鲜明的底色,在历代师生积累留存的文书档案、照片视频、历史物件、回忆纪录等校史资料中,回响着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历史跫音,铭刻着老一辈教育工作者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的崇高精神。红色校史与青年学生有着特殊的时空联系,校园、老师、校友等成为联结老一辈教育工作者与时代新人的重要纽带。发挥红色校史的育人示范功能,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容易体会“自豪感”,获得“亲切感”,产生“认同感”。
发挥红色校史育人激励功能。一所高校在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中,常有众多教育工作者积极进取的励志故事代代相传,他们的“事迹可学可做,精神可追可及”。与高校红色校史发展相伴的还有学校精神的培育与传承,它们凝练在高校办学思想、学校章程、行为规范之中,成为激励青年学生初心不改、矢志报国的前行动力。例如,在西迁精神的引领下,老一辈交大人“打起背包就出发”的气魄和豪情,是中国知识分子听党指挥跟党走的生动写照,也是激励后人奋力前行的精神动力。
用好红色校史资源
红色校史融入思政课堂。首先,借助红色校史充实思政课教学内容,将红色校史中的重要人物、典型事件融入思政教学课堂,打造“校史画卷里的思政课”,增强思政课教学的说服力。其次,将红色校史资源融入多媒体教学,采用案例式、探索研究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思政课教学吸引力。再次,依靠红色校史扩展思政课教学场景,将思政课堂延伸至校史馆、博物馆、红色建筑等场所,让学生近距离“沉浸式”感同身受,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
红色校史融入校本教材。课程教材直接关系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是铸魂育人的关键载体。将红色校史融入校本教材,有助于创建富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教材资源,是传统教育教学和教材体系的有力补充。要广泛收集红色校史资源,将校史中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交相辉映的元素融入校本教材,把红色价值引领融入教材设计和内容编写中。同时,对学科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人物、感人事迹进行挖掘梳理,将其合理地嵌入专业课程教材,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红色校史融入学校科研。红色校史融入学生课堂,需要学术研究反哺育人教育。高校教师应主动学习红色校史,熟悉校史脉络,了解校史人物,领悟校史精神。在此基础上,高校应将红色校史研究纳入学校科研和铸魂育人工作规划,通过对红色校史的学术研究和理论阐释,不断挖掘校史资源中蕴藏的育人元素,持续为学校育人教育提供新素材、注入新活力。
科技赋能红色校史
打造红色校史文化场域。将高校红色校史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融入校园环境,构筑校园红色“纪念空间”,增强育人教育代入感、沉浸感和体验感。以红色校史资源为依据,可以在校园打造校史馆、博物馆、纪念碑、雕塑等红色校园景观,命名红色道路和红色建筑,树立红色标识等,通过专题研学参观、举办主题党日活动、开展思政第二课堂等方式,发挥校园红色场域的育人功能,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成效。
加强红色校史资源建设。通过购买、捐赠、寄存、复制等方式面向校内外师生、校友和社会人士广泛征集红色校史档案和资料,并对这些珍贵历史档案进行及时抢救和保存;有序开展口述校史采集活动,通过采访决策者、参与者、见证人、知情人等方式,追忆校园往事,丰富红色校史形态;对红色校史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减少实体资源的损坏和遗失,便于校史信息的后续传播和利用。运用数据挖掘、图像识别、深度学习等信息技术构建红色校史资源数据库,实现红色校史的智慧化运用。
丰富红色校史传播手段。在推出红色校史专题展览、打造红色校史舞台剧目、编撰校史研究书籍等传统方式的基础上,可借助微博、慕课、学习强国、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让红色校史成果“处处能观、时时可学”。综合运用VR、AR、3D技术建立虚拟校史馆、虚拟红色旧址、红色校史VR课堂等,使静态的红色校史转化为动态的育人资源,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与红色历史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制作一批内容丰富、生动活泼,集视频、图片、声音、文本等为一体的红色校史短视频、微电影、情景短剧,增强校史育人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实效性。
(本文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19NDJC253YB)、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2019-X-18)阶段性成果)
作者:易涛 浙江师范大学档案馆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