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与你同行·约会古今名门家训②|《谢氏家训》:按时而学术克广

发布时间:2022-09-26

|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浏览: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

●《东山再起:六朝绍兴谢氏家族史研究》(周淑舫)

●《天地一客——谢灵运传》(宋红)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刘禹锡《乌衣巷》)很多中小学生耳熟能详。诗中的“谢”,指的是中国历史上最显赫的家族之一——陈郡谢氏家族。当时士族如林,唯有陈郡谢氏可与琅琊王氏比肩相称。

在诗人刘禹锡的笔下,我们能读到富贵荣华如过眼云烟,终消逝在岁月长河中。而谢氏家族却用优良的《谢氏家训》培养出一代代优秀儿女,成为人文荟萃的名门望族。其中不仅有政治家谢安,军事家谢石、谢玄,文学家谢道韫、谢灵运、谢朓等。在东晋到南朝的200多年当中,这个家族见于正史人物传的就有100多人。

《谢氏家训》历经多代不断完善,在明代正式成文,以文言文写就,共二十四条。“有部分摘自传统典籍,‘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出自《尚书·伊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来自《周易·系辞下》‘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刘备在给刘禅的遗诏中改成了现在流传的版本。”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学者、浙江工商大学公管学院副教授、浙江省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白效咏说。

明学术、戒溺爱,谢氏家族认为家教比择校更重要

为了方便记忆,有谢氏后人将文言体的家训改编为诗谣体,主要内容有“孝父母,友兄弟,敬长上,和邻里,安本业,明学术,尚勤俭,明趋向,慎婚嫁,勤祭扫,慎交友,重忍耐,戒溺爱”等。

如果仔细读,甚至能找到这一名门望族的“择校观”——“学校林立学无异,学者异焉成实际”,说的是,这世上学校林立,学校之间的差距不大,只是学习的内容有差异。如能“中学为体西为用”“按时而学术克广”,那么这个人就可以成材了。这明显和现在部分家长下血本购买名校学区房的做法,大相径庭。

比起“择校”,谢氏家族更重视家庭教育。从现代的眼光看,《谢氏家训》堪称一部经典的“家庭教育指南”,像“明学术”“戒溺爱”“尚勤俭”“慎交友”等,都是家长教育子女过程中应当注意的要点。

“东山再起”这个成语出自《晋书·谢安传》,说的是东晋名士谢安隐居在会稽东山,40岁后才复出为官,以少胜多取得淝水大捷。那他40岁前在干啥?除了与王羲之等友人游山玩水,还忙着教育子女。

据说,谢安十分注重培养子弟们的责任意识,这与《谢氏家训》的第八条“明趋向”相呼应,其中指出“人无论智愚,凡分所当为,与理所当为之事,黾勉为之”。子弟们只有树立了责任意识,才能对家族、对社会有所贡献。

另一方面,谢安注重培养子弟们扎实的文化素养,即家训中的“明学术”。相传,某个下雪天,谢安想试一下孩子们的文思,启发他们学会比兴的写作方法,便说:“你们看,白雪纷纷何所似?”二哥谢据的长子谢朗吟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安笑而不答。大哥谢奕的女儿谢道韫笑着说:“叔叔,我看‘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一听连声说好。谢道韫后来被誉为“东晋第一才女”。

《谢氏家训》虽然成于明代谢莹之手,但肯定受谢氏家风的影响。“谢氏自晋以降,雅道相传”,史称“德门”,家训中崇德行、重文学的内容就是谢氏历代家风的总结。

谢灵运出生于会稽

山水诗、散文,你一定读过他们的文字

从会稽东山(今上虞上浦镇),到余姚东山乡(今泗门镇),千百年来,谢氏后人的足迹遍布浙江,给浙江留下了珍宝,其中之一,就是诗歌。

被称为山水诗鼻祖的谢灵运,对南朝和唐代诗歌的发展都颇有影响。他就是谢氏后人,其祖父谢玄是淝水之战中的前锋都督。

谢灵运出生于会稽,长于钱塘,当过永嘉太守,在始宁(今上虞)隐居,所以他笔下写的最多的就是浙江的山水。

他在《登池上楼》里写浙江的春天:“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他在《初去郡》里写浙江的秋色:“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他当永嘉太守时,永嘉的地域包括现在的温州与丽水大部分地区,本是离京都遥远的荒辟之地,风景秀美未被外界知晓,正是他的《登池山楼》《登江中孤屿》等名篇,让当地山水名声大震。

不止永嘉,就连宁波市奉化区大堰镇谢界山村,也因他曾驻留而得名,恰应了那句诗“乡村绝闻见,樵苏限风霄”。

按现在的话来说,谢灵运是最早让浙江山水“破圈”的人。

相传,他曾一边喝酒一边自夸道:“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其中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

但他确实有自夸的底气。他的非凡才学,有天赋的成分,也有家训“明学术”、“明趋向”的传承。

而“安本业”“尚勤俭”等家训也让他为后世留下不少佳话。谢灵运在永嘉郡当太守时间不长,但为官清廉,离任后,郡民多处立祠祭祀。苏东坡都对此表示羡慕,在《寄题兴州晁太守新开古东池》里写:“自言官长如灵运,能使江山似永嘉。”

其实,谢氏家训培养出来的人才,给我们留下的不止诗歌。

在清华大学里悬有一块“水木清华”的牌匾,而这四个字出自东晋文学家谢混的《游西池》:“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谢混是谢安的孙子,东晋名士,素有“风华江左第一”之称。但他一定想不到,自己的诗句,会成为如今国内顶尖学府的校名来源。

小学语文课本上曾有《小桔灯》一文,当时几乎每个小学生都做过小桔灯。“文章的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是谢氏后人。”白效咏说,“谢氏代有才俊,著名诗人、诗歌理论家、明代‘后七子’之一的谢榛,同样是谢氏后人。”

“治家之余,日取经史传记三五百言读之,以养德性,以长识见。毋博弈嬉戏,虚费时日。”诗书传家的家训,让谢氏家族人文荟萃,也让今天的我们读到了无数经典。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