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衣冠儒雅 大宋梦华

发布时间:2022-09-25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两宋文明在中国历史上有它的独特韵味。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无论是物质世界的光彩夺目,还是精神世界的审美意趣,宋文化总让人感到意味深长。让我们跟着《夜听宋韵》,回眸两宋文明,品味文化精髓。

宋朝鼓励农桑,织造业也相当发达,自然染色技法——草木染在唐代大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普遍,服饰的颜色也更加绚丽多彩。百姓的衣着大体沿袭隋唐旧制,男子的服装以袍衫为主,女子则以襦裙为代表,是典型的“上衣下裳”制。然而,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转而崇尚优雅舒适、修身适体,比较轻便,也更加简约。

从北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宋代男子上身或穿短衫,或交领长袍,下身穿长、短裤,头戴巾子或纱帽。士大夫戴的纱帽中,有一种“东坡帽”最为流行。这种纱帽相传是苏东坡所做,顶高檐短,形似高桶,又叫“高桶帽”。山谷巾也颇为有名,为黄庭坚所制。乌皮靴,为士大夫所用;平民穿布鞋、棕鞋、草鞋。南方人喜欢穿木屐。宋朝人穿的袜子也有长袜、短袜,但是,与今天袜子的最大区别是,一般没有袜底。画里为数不多的女性形象中,北宋妇女普遍穿长裙,裙子能把脚面盖住。但在北宋崇宁至大观年间,流行短褙样式,短褙就是短款的服装,在市民百姓间普及,穿着方便,干活时候一般腰系青花布围巾,如酒肆内斟酒的妇人。画家张择端还画了几位骑驴远行的女子,身披凉衫,头戴帷帽,周围垂挂薄纱以遮盖面部。

穿衣戴帽,最原始的功用在于蔽体御寒。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服饰又被赋予了两种功能:第一是审美观念的物化,第二是等级观念的物化。历朝历代对庶民的服饰都有限制,庶民着什么服装、用什么颜色,都有规定。宋初,朝廷也曾禁止庶民着紫色,因为紫色乃权贵专用的富贵之色。不过,宋朝商品经济繁荣,平民生活大为活跃,人们服饰的色彩越来越多样化。到了宋太宗朝,穿紫色的人多了,皇帝只好免除了这项禁令。到了南宋,上下贵贱都共享了这种紫色。当时流行一种以紫色纱罗制成的袖口宽阔、下长过膝的便装,叫作“凉衫”。因其穿着舒适,形制简单,极受士大夫们喜爱。

“衣冠之制,上下混一”成为了宋代服装文化的一大特点,甚至出现“罗縠、绮纨、织文、绣,自人君至于庶人,同施均用”的情形。

罗,虽然作为高级丝织品,但属宋朝人最常用的面料之一。宋词中的女性,总会穿着轻衣罗裙出来。看李清照的《南歌子》:

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还有诗句“薄罗衫子薄罗裙”咏的都是这类服饰。柳永的《望海潮》中“户盈罗绮”描述了北宋时,杭城百姓中家家户户都有精美的绫罗服饰。因“罗”类丝绸多产自于杭州,故又称为“杭罗”。杭罗繁盛时,大小作坊多遍布于古艮山门(原坝子门)一带,在钱塘水土的滋养下,杭州桑蚕丝的品质称得上是全国数一数二。每到春夏之交,京杭大运河上已是一片繁忙景象,来来往往的船只运送着精美的罗布,它们将在2个月后从杭州到达京城,在夏天被制作成轻薄凉爽的罗衫,风靡于市井之家。

宋朝服饰的刺绣和彩绘也比较常见,浙江黄岩赵伯澐墓出土的丝绸服装中就有对襟缠枝葡萄纹绫袄、对襟双蝶串枝菊花纹绫衫等丝绸服装。当千年前的服装重新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整个大宋的生活画面就仿佛重现在了我们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