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黄华新教授撰写的《认知科学视域中隐喻的表达与理解》论文,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第5期。获2021年“浙江省第二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基础理论研究类)。
简介
该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语隐喻的逻辑表征与认知计算”(批准号:18ZDA29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隐喻作为二十世纪认知科学的三大重要议题之一,在认知机制的探索方面受到心智哲学、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自然语言处理等多个领域的广泛关注。该文从认知符号学的角度重新审视隐喻的表达和理解,首先将隐喻视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由于隐喻表达的是非字面性含义,所以不能简单地将语形和语义分别对应符形和符释,而需要在考虑认知环境和心理过程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多级符号链来完成解读。其次,从情境语义学和信息流逻辑的观点看,隐喻符号解读的过程实质上依赖于信息的流动,一方面它由特定的隐喻概念给出制约,实现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横向信息流动,另一方面由语义场给出制约,实现上位概念到下位概念的纵向信息流动。最后,通过重构隐喻表达和理解的信息流可以发现,隐喻信息的加工突出体现了思维的关联性、整体性、发散性和独特性,并且这些属性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该文在理论观点和研究范式上具有创新性,其学术贡献与意义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学术思想和学术观点上,该文从认知科学的独特视角重新审视隐喻的表达与理解,紧扣符号、情景和信息流等关键词,对认知环境、心理过程和符号链做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分析,并从探讨具体的信息传递形式出发,论述了日常隐喻表达与理解的认知状态以及隐喻信息加工所涉及的基本思维属性,这对探索新的隐喻研究路径富有启发价值。 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上,体现了认知符号学、情景语义学、信息流逻辑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将语言抽象为符号,利用符号学的元学科性质,以一种综观性的视角对认知科学多个相关分支的成果进行整合;借助情境语义学、网络语义理论等工具,对隐喻的表达和理解过程进行具体描写,为自然语言和形式语言的对接提供更多可能性。此外,在语料选择中,选取相对鲜活的汉语语料作为分析对象,充分关注汉语隐喻使用的实际情况。这些方法和路径有利于推动隐喻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对认知逻辑、认知语言学和相关学科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 该成果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光明日报》2020年7月6日对文章进行了论点摘编。该文章获评《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度好文章。评委会给该文的颁奖辞是:目前,隐喻问题已从人文学科进入科学技术研究视域,并成为一项重要的跨学科研究课题。《认知科学视域中隐喻的表达与理解》一文从认知科学视角重新审视了隐喻的表达与理解,体现了哲学、符号学、认知语言学、形式语义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方向,思想清晰,内容丰富,立足国际学术前沿,展现中国学者眼光。文章聚焦若干关键问题,展开隐喻的多机制探索,难能可贵。这例示了一种哲学与科学联手描述和阐释当前飞速变化的世界图景与人类生活图景的落地研究,对于突破传统哲学研究的范式,既有理论导向也有方法论拓展的引领意义。同时,该成果被《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转载,并作为认知逻辑、认知语言学等跨学科交叉研究的成果,被评为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语言学·文学类)2020年度最受欢迎的五篇文章之一。
作者简介 黄华新,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逻辑、语言与认知的交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