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宋人“诗和远方”的独特境界

发布时间:2022-08-28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两宋文明在中国历史上有它的独特韵味。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无论是物质世界的光彩夺目,还是精神世界的审美意趣,宋文化总让人感到意味深长。让我们跟着《夜听宋韵》,回眸两宋文明,品味文化精髓。

两宋“文治”备受推崇,社会经济繁荣,城市随之兴起,文学与艺术形成良好的人文风尚。不仅诞生了描绘北宋东京开封都市风貌的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还出版有《梦粱录》《武林旧事》《西湖老人繁盛录》等记述城市生活的纪实文字。这些作品不仅将一个古老民族在农耕时代的盛世图景记录了下来,还化育出古典文化发展高峰期所特有的审美价值观,孕育了一个时代独具的文化“韵”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们寄情自然,格物致知,上至耄耋老人,下至青春少年,不论男女,皆乐在其中。

流传至今的许多山水游记、日记也证实了当时的“旅游热”。南宋的理学大师陆九渊曾带领儿子、侄子以及好友乡邻78人,组成了大型“旅游团”,前往龙虎山登山临水,轻舟互逐。他在《游龙虎山记》中写道,“老者苍颜皓髯,语高领深;少者整襟肃容,视微听冲。”在他的文字里,老人须髯雪白但精神矍铄,语意高深,少年则衣襟端正,洗耳恭听,读之令人心生向往。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颠沛各方。然而,他在行走的路上以山水为书册,印证一生所学,留下了为数众多的文学经典,我们耳熟能详的《赤壁赋》《后赤壁赋》就是其中代表。宋人除了写游记,也热衷于景点“打卡”,相比我们现在的拍照留影,宋代流行的是“题壁”,大文豪苏轼就是个“题壁控”。“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富含哲理的《题西林壁》,就是他与友人同游庐山的途中由瑰丽山水触发的逸兴壮思。

除了自然景观,宋人也热衷各类人文景观,茶楼、酒肆、园林、郡圃都是游玩的不二之选。宋代的城市园林,无论是私人园林、寺观园林,还是皇家园林,定期或不定期都会面向公众开放游览。因此,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可以在园林胜景中,享受赏玩之趣。

北宋东京城内的金明池是当时著名的皇家园林,每年3月上旬向公众开放,还会举办龙舟比赛和彩船表演。园林中所有楼阁皆建在水上,池中可通大船,还为游客提供“池上饮食”,如“旋切鱼脍”(以现钓的鱼所细切而成的现吃生鱼片)佐以浓香醇厚的“饶梅花酒”“香药脆梅”(用香料和药材腌制的梅子干)、“杂合辣菜”等……光听名字都觉得好吃!

西京洛阳是宋代的陪都,私家造园精美绝伦,号称天下第一。词人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曾在洛阳为官,他在自己的《洛阳名园记》中历数了洛阳最有名的19处园林。洛阳是牡丹之都,三四月间,全城市民无论男女、老幼、贫富皆簪花游园。还有一个有趣的约定,进入私家园林,需要给看门人一点“茶汤钱”——这可以算是中国最早的公园门票了。“满园春色管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我们熟悉的很多宋代诗词都是游园时的作品。

南宋时,国都南迁杭州,西湖、虎丘等江南园林成为了老百姓们游览的名胜风景区。临安的历任太守疏浚西湖,兴建湖堤、亭台楼阁等公共设施,目的就是还湖于民。当时西湖边最负盛名的“丰乐楼”是人气最旺的地方,“饮徒常千余人”,一天的客流量能达到上千人,真可谓盛极一时。

宋代的人们就是这样,通过寄情山水来完善自己全然自足的生命整体,表达对生活和世界的热爱。这是属于宋的独特韵味,也造就了别致、精致、雅致的“宋代生活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