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雅集:当文化和艺术演变为生活的态度和内容

发布时间:2022-08-15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两宋文明在中国历史上有它的独特韵味。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无论是物质世界的光彩夺目,还是精神世界的审美意趣,宋文化总让人感到意味深长。让我们跟着《夜听宋韵》,回眸两宋文明,品味文化精髓。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中国古代文人喜欢以文会友,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想。翻开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鼓瑟吹笙”“燕笑语兮”这些描述宴游雅集的诗句,寄托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深切向往。举办和参与这些集合学问思潮的聚会,也成为了历代名人贤达问学道路上的雅事。从先秦到六朝,世家垄断学问,所以宴游雅集主要以宫廷和贵族为中心,流传于世的有魏晋曹丕、曹植等“建安七子”为主力的“邺下之游雅集”,西晋权臣石崇为王翊践行的“金谷宴雅集”,嵇康、阮籍等7人为首的“竹林七贤雅集”以及被称为雅集传奇的王羲之“兰亭雅集”,形成传诸后世的“魏晋风度”。然而经历晚唐、五代的干戈,门阀士族几乎被铲荡无存。北宋时期,“学而优则仕”成了新的统治方略,经由“科举”,进入了“平民时代”,具有文人和官员双重身份的世人社会阶层逐渐崛起。雅集逐渐成为文人士大夫们的一种重要社交活动,被后世尊为雅集典范的“西园雅集”便诞生于此时。

这场在王诜家举办的雅集中,所有人都与苏轼有关,可以算作是以苏轼为中心的文人圈聚会。宋朝四大书法家有其三:苏轼、黄庭坚和米芾,可谓翰墨鼎盛;也有苏门四学士:黄庭坚、晁补之、张耒、秦观,可谓才聚文汇。雅集发起人王诜是苏轼的挚友,这位驸马都尉书画造诣极高,能作诗,也善画,在宋代山水画中占据重要地位,苏轼曾先后多次为王诜的画题诗。王诜还邀请了线描人物大家李公麟,于是这位宋代人文画的宗师将一众文人画在一起,名为《西园雅集图》。后人考证《西园雅集》存在人物时空的空窗,应该是数次雅集的汇总。

李公麟所刻绘的《西园雅集图》以手卷的形式围绕五组人物展开:戴着乌帽、穿着道服的苏轼,正兴致盎然地倚着书案作书写字,坐在一旁的王诜一旁探头望字;庭院的另一边,李公麟正俯身在横卷上画陶渊明的《归去来》图,黄庭坚、晁补之、张耒等人在旁围观叫好;另一处,米芾仰头在一块奇石上挥笔题字,秦观在一旁聆听阮琴声袅袅。苏轼作书、李公麟作画、米芾石壁题字、陈碧虚道长弹阮、圆通禅师话禅,难怪米芾在为图而作的《西园雅集图记》中赞叹:“水石潺湲,风竹相吞,炉烟方袅,草木自馨。人间清旷之乐,不过如此。”

后世文人对那次高山仰止的文人雅聚有着无限的热情,历代以此为题而作的《西园雅集图》有上百幅。在这些作品中,北宋文人安逸、崇雅的观念营造出优雅、精致、绝俗的生活日常,诗酒相得、谈文论画、博古品鉴的以文会友演绎出最精致、最风雅的文化盛况,引人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