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管窥宋尚香之风,岁月中日久弥香

发布时间:2022-07-25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两宋文明在中国历史上有它的独特韵味。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无论是物质世界的光彩夺目,还是精神世界的审美意趣,宋文化总让人感到意味深长。让我们跟着《夜听宋韵》,回眸两宋文明,品味文化精髓。

香气是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人类对香的喜好,乃是与生俱来的天性。人类学会用火以后,各种燃烧就成为认识自然、防卫、狩猎、营造的重要手段,燃烧产生的气味渐渐地就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殷商甲骨文中,就记载有先民燃烧气味芬芳的木材来祭祀先祖的“柴祭”仪式。先秦时期,佩香囊、焚香成为重要的礼仪行为,文人喜爱通过香草来映照自我,屈原在《离骚》中就出现有兰、蕙、椒、桂、茅、芷等百余种植物。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带回大量异域香料,香又增加了重要的商贸属性,檀香、沉香等名贵的香料成为贵族阶层的重要消费品,用香也更加频繁。到了宋代,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中国香文化进入了鼎盛时期,各种香料大量运入中国,香在人们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焚香点茶,挂画插花”被誉为宋人生活的四般雅事,其中焚香为四雅之首。宋人生活中处处不离香,写诗填词、抚琴赏花、宴客会友、独居默坐、案头枕边、灯前月下都要焚香,可谓香影相随,无处不在。宋人焚香,追求的是淡雅的气息与意境,因而并不追求香气的浓烈,而更为心仪香味幽长耐久、淡雅清逸的合香类型。

“合香”是人工调制成的合成香料,也叫香丸、香饼。许多宋朝士大夫都喜欢亲手调香,并将调香当成文人生活的雅趣。诗人陆游就是一位调香高手,他在《焚香赋》中记述了自己独家的调香之法:“暴丹荔之衣,庄芳兰之茁;徙秋菊之英,拾古柏之实;纳之玉兔之臼,和以桧华之蜜。”合香的方法也适应宋代不同收入阶层对制香的需求,只需要更换调整香材,这样普通的百姓也可以调香。于是,又诞生了众多的“草木香”。宋人陈敬编撰的《陈氏香谱》收录了一款香方,原料只是荔枝壳、香橙皮、甘蔗滓等生活废物,等比例搭配并研成粉末后,加梨汁合成丸,即可备用。

宋人还喜欢用鲜花或水果蒸香,北宋文学家黄庭坚有一则轶闻,流传颇广。他与僧人惠洪外出游玩时,收到两幅墨梅画,黄庭坚在灯下欣赏后评价说:“好画!唯一的缺憾是没有花香。”此时,惠洪从囊中取出1粒香丸,投入香炉内,顿时闻到梅花的暗香浮动。黄庭坚极其喜爱,还给这款合香取名“返魂梅”。

在宋朝女性的闺房中,香炉也是必不可少的日常用具。李清照就有“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的词句,金兽即是香炉,瑞脑指的就是香料。许多人家还常备大型的熏笼用来香熏衣物。据《宋史》记载,宋代诗人梅询每次上朝前,都会用香笼熏香朝服。

全民爱香,极大推动了制香行业的发展。繁华市井也出现了专门的香药铺,其中香囊、香袋等商品琳琅满目,甚至高档酒楼里也有随时为顾客个性化制香与供香的“香婆”。

如今,焚香品香在我们看来是“慢生活”的方式,从嗅觉、视觉,乃至心灵上都极尽考究的风雅之事,但在宋代却是实实在在的日常生活,称得上是“风雅处处是平常”。

(杭州市上城区社科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