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专属于宋代中式点心的浪漫

发布时间:2022-07-10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两宋文明在中国历史上有它的独特韵味。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无论是物质世界的光彩夺目,还是精神世界的审美意趣,宋文化总让人感到意味深长。让我们跟着《夜听宋韵》,回眸两宋文明,品味文化精髓。

在中国人的饮食历史中,如果说米饭、面条代表的是三餐温饱,那么各型各色的糕点代表的便是饮食中的小确幸。糕点起源于4000多年前的商朝,唐朝以来便有“点心”的说法,宋代是中式点心发展的顶峰时期。

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宋人饮食结构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南米北面”特征,点心也不例外。北方食用的点心多以小麦面制作,如烧饼、汤饼、蒸饼等等。当时流行的面食点心的名字都很有诗情画意,比如“梅花汤饼”。汤饼,通常是水煮的面条,这里指馄饨。南宋文人林洪在《山家清供》中记载,福建泉州的紫帽山有位高人曾经做过这道食物:先用白梅、檀香末浸泡水,再用这水和面做馄饨皮,每一叠馄饨皮用五分梅花样的铁模子凿出梅花,等煮熟了,再放进鸡汤内。吃的时候,不仅有梅花之形,更有梅花之香。

在宋代,蒸饼就是指馒头,炙蒸饼就是烤馒头:将蒸饼切成薄片,涂上蜜或油后在火上烤脆,然后将烤过的馒头片放到铺在地面的纸上,散散火气,吃起来非常焦香清脆,有点类似于今天零食中的烤馍片。这道点心还有一个雅致的名字,叫做“酥琼叶”,源自南宋诗人杨万里的《炙蒸饼》诗:“削成琼叶片,嚼作雪花声。”

以米粉为基本材料的南方点心中,有糖糕、蜜糕、栗糕、豆糕、糍糕、雪糕、镜面糕等常见品种。其中,“雪糕”并不是现在吃的冰激凌,而是用米、糯米、炒山药、去心莲肉、芡实和白糖制成的雪白蒸糕。此外,还有以花入馔的糕点,比如桂花糕,是用米粉加去蒂桂花、甘草水蒸成的糕点。每逢科举之年,读书人都会做这种糕相赠,以求讨一个“蟾宫折桂”“广寒高甲”的好彩头,因而也叫“广寒糕”。当然最负盛名的当属定胜糕了,相传定胜糕是岳飞出征之前,杭州百姓做给军队吃的,把细砂糖放在糯米粉里用竹筒蒸3分钟,蒸成的糕点用红曲染成好看的绯红色,象征着得胜凯旋。军队吃了糕点之后,士气大振,以少胜多将金军击败。百姓为纪念这次战役,将此糕命名为“定胜糕”。这道糕点糯而不甜,寓意美好,因而一直流传至今,成为杭州的一道传统点心。

此外,宋代还有以水果为主料制作的糕,比如“大耐糕”,是将去皮去核的李子用白梅、甘草水焯后,填入蜂蜜、捣碎的松子、榄仁,入锅蒸熟制成的水果糕。宋人将这类点心称作“果子”,是正餐之外佐茶佐酒的点缀。蜜饯果脯、糕点、酥皮等都可称为茶果子。南宋文人林洪在《山家清供》中也提到一种果子——洞庭饐,是以洞庭湖盛产的柑橘加工制成的糕点。将莲和橙叶捣汁和面,加蜂蜜蒸出来就是洞庭饐了,有点像今日的青团子,吃起来有股橙叶淡淡的清香。南宋思想家叶适有诗说:“不待满林霜后熟,蒸来便作洞庭香。”

从最初的糗类面点到如今的黍、稻类,糕点在中国劳动人民的巧手下经历了无数次的改良进化,造就了现在丰富多样的中式糕点文化。

来源:杭州市上城区社科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