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省重点研究基地活动| “互联网技术与数字治理”专题研讨会顺利举办

发布时间:2022-06-09

|

来源:浙江省传播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浏览:

6月5日,由浙江省传播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浙江省互联网传播研究中心、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融媒体环境下互联网平台型企业现代治理模式研究”项目组主办,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的“互联网技术与数字治理”专题研讨会顺利举办。来自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9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在线研讨。

浙江传媒学院副校长、浙江省传播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李文冰教授出席研讨会并致开幕辞。李文冰指出,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此次专题研讨会的举办,有助于进一步厘清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洞悉全球数字治理的发展与模式,探索我国数字治理的未来与路径,为营造良好的数字生态环境,凝聚智慧、启迪思路。

浙江大学方兴东教授以“俄乌冲突与全球数字治理之变”为题进行了解析和论述。他认为“俄乌冲突”是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时代的战争,同时也是现实空间局部战争与网络空间全球一体化舆论战第一次高度融合的战争,不仅标志着人类战争形态与方式的转变,也标志着舆论战范式发生了根本转变。

浙江传媒学院李文冰教授在作题为“互联网平台的复合角色与多元共治”的主题发言中指出,互联网平台具有媒介组织、商业企业和公共平台等复合角色,相应地存在着传播失灵、市场失灵和社会失灵等治理性风险,因此互联网平台治理需要构建多元主体、多种方式、多维度内容和多样化手段的治理模式,才能科学有效地应对互联网平台治理风险。

复旦大学汤景泰教授着重探讨了计算宣传与虚假信息的传播模式,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虚假信息传播这一微观角度切入,分享了基于推特平台的主体类型与行为模式研究,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的虚假信息传播具有典型的价值和情感倾向。

复旦大学张志安教授以“互联网平台治理的中国路径和理念”为题展开分析。他将中国互联网平台治理的特点总结为应激式、多主体和社会化;模式归纳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商业利益与公共利益相平衡,以意识形态为重点,兼顾经济发展。

陕西师范大学许加彪教授从提升用户算法素养的视角,作了“智媒体时代网络内容生态治理”的学术分享。他认为,作为人的用户是有温度、有情感的行动主体,提升其算法素养,可以优化网络生态环境。

复旦大学朱春阳教授就“数字治理与共识达成”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他指出以智能算法为代表的新技术在为人们感知世界带来高精准度体验的同时,也使得人们的认知出现严重碎片化。因此,数字技术并没有在治理现代化的问题上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反而加剧了治理核心问题的扩散和极化。

华南师范大学李龙教授则以“媒体霸权”为题,从“俄乌冲突”事件的视域下,对数字化时代下媒介信息的“武器化”进行了解析。

浙江传媒学院李欣教授以阿里巴巴为例,探讨企业服务“二选一”问题,同时借鉴西方学者的“基础设施反演”理论,从宏中微三个层面,重新审视数据垄断问题,探究作为基础设施的人与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思索结构化数据下的新垄断样态。

中山大学卢家银教授分享的主题为“重回把关:个人信息保护的制度逻辑”,他以平台管理、数据安全等法律法规的制定为背景,从制度、政策等维度分析个人信息使用的规范管理必要性与网络平台的注意义务,与传统时代的“把关人”概念进行理论对话。

武汉大学吴世文教授以微观切口进行思考,探讨互联网平台的“计数”原则与逻辑,回溯了包括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直播等在内的各网络平台的计数发展,并对如何进行计数相关的治理提出了建议及展望。

重庆大学曾润喜教授通过分析计算新闻的发展历程,提出了“如何评价计算新闻成熟度”问题,并从产品创新、资源共享、业务重组、流程再造四个维度探索新闻成熟度的表现,指出未来的产品形态将是一种“数字孪生新闻”。

广州大学邹军教授介绍了美国的“网络中立”原则,强调网络中立争议的核心在于如何对待网络流量,并进一步指出化解数据安全风险与维护个人数据主权的要求,最终回到核心问题,即平台内容治理的中立存在悖论。

本次研讨会气氛热烈,各位专家围绕数字技术创新和迭代带来的风险与挑战相关议题展开了积极的学术交流和成果分享,贡献了一场思想盛宴。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传播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