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主体性研究经历了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和译者中心论的范式转变,但传统翻译研究始终受制于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哲学上的主体间性转向为翻译的主体性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而目前有关翻译的主体间性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探讨和文学作品翻译。《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卷帙浩繁,记录了审判全过程,各种信件、日记、演讲、政治文件、书籍摘录等都作为证据被囊括其中,文本兼具法律话语、政治话语、军事话语、文学话语等特点,其翻译是一场跨时空、跨文化、跨学科的交流,最终的译本是不同翻译主体间不断对话沟通、在不同层面达到视域融合的成果。
翻译的主体间性。翻译的主体间性是在伽达默尔的阐释学基础上提出的对不同翻译主体间互动的关注,阐释主体间的关系及其对译本的影响。译者是最具能动性的主体,能统筹各方、化解冲突,但译者的主体作用只有在与其他主体平等对话中才能凸显。作者是译者的第一个对话主体。理解原文是翻译的基础,理解原文也是与隐含于文本的作者对话。从这个角度来说,文本也是翻译主体。译者要深入了解文本的历史背景、语言风格等,并在对话中克服自身局限,在翻译中客观接近原文。读者是译者的另一个对话主体。通过对话,译者才能发现读者的期待视野,才能决定采取怎样的语言形式。因此,译者同时受到作者与读者的制约。此外,译者还需与校译者、编辑等主体对话。校译者与编辑能跳出译者的经验思维,从局外人的角度审视译作,发现不足。综上,只有在不同的翻译主体共同协商下,才能使原作在另一个时空和文化中更好地服务于读者。
译者与文本的视域融合。“视域”在哲学上主要指人的想象、感知、直觉、判断等意识行为所具备的视线范围。在阐释学上,视域就是理解。陈大亮提出,理解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译者与文本时空错位的远距离交往,译者跨越语言文化障碍,通过语言这座桥梁连接与文本的时空距离,从而达到对文本的理解。也就是说,为了理解文本,译者要主动进入文本视域,与作者的视域融合。
东京审判已经过去70多年,译者首先要跨越时空了解这段历史背景、庭审制度、翻译机制、人物关系等。例如,当时正值冷战开始,美国有意扶植日本,美方律师对战犯明显袒护,甚至故意捣乱。又如,庭审中的口译员分为三级,他们各有背景,相互之间存在或明或暗的权力关系。对这些背景的探索,有助于译者融入当时语境,能更忠实地呈现原文。在内容上,为了呈现真实的历史,译者对大部分内容进行了直译,语序都未轻易改动。在语言文化上,译本也较客观地还原了原文。
译者与读者的视域融合。在与文本对话的同时,译者又作为创作者,在一个新的时空里与读者交流,并与读者的视域融合。庭审记录汉译本的读者大多数为史学、法律、政治等专业的研究者。研究者对文本准确性需求极高,但原文本多为庭审速记,错误较多。据程兆奇、赵玉蕙统计,英译本中各种口笔误有数千例之多,人名问题最多。例如,东乡茂德(TOGO)多处误写为战犯东条英机(TOJO)。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考证、甄别、纠错,特别是对让人眼花缭乱的人名、地名、机构名、事件名等历史名词的翻译。因此,译本在准确性上超越了原文。
在语言表达上,译者也在与读者的交流中进行翻译创作。法庭上的各方大多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之间又有复杂的权力关系,虽然在庭审中并未见刀光剑影,但话语里也暗藏锋芒。例如,律师弗内斯在问询中多次被认为具有诱导性,法官说:“Are you pressing it,Major Furnness?”(译文:你是否过度了,弗内斯上校?)。“press”在此处为逼迫、催促。译文“你是否过度了”既满足读者期待,又体现法庭权力话语。在呈现形式上,原文本是简单按照庭审日期展开内容,考虑到读者快速定位的需求,译本在卷首列出了重要时间节点发生的事件及证据类型。无论从内容的准确性、语言表达还是展示形式上,庭审记录汉译本都在循环往复的协商中推陈出新,实现翻译的再创造。
译者与其他主体的视域融合。译者与作者、读者的对话是隐性的,而与校译者、编辑等主体则是通过显性沟通达到视域融合。庭审记录翻译的其他主体包括校译者、编辑、东京审判研究中心的专家,等等。在翻译之前,富有经验和专业背景的专家为译校制定翻译准则,为反复出现的专有名词、法律术语、程式语等统一汉译。在翻译之后,拥有更强专业素养和语言能力的校译者对照原文逐字核对译文。据译者团队介绍,庭审记录翻译采取了“翻译、校译同等权重”的工作机制。对于专有名词,校译者不仅要逐一核实译文的准确性,对一些名词的不同表达也进行了标注。校译者不仅要与译者沟通,校译者之间也要切磋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此外,他们还为每卷的重要名词进行详细的索引编纂。编辑出版者的参与对译作的最终呈现也至关重要,校译之后,他们需要再次逐字审核译文,并承担联络、调度、统筹等工作。
基于阐释学,翻译不再是一种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各个翻译主体间性的对话,也是视域融合。好的译文源自对原作的深刻理解,能够折射出原作精髓,同时,又能满足读者期待,让读者赏心悦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汉译本就是不同的翻译主体间平等交流、通力合作的成果,它与原文本血肉相连,又对原文进行了创造并超越,使原文本的生命在新的时空和文化中得以延续。
作者:潘叶英 刘绍龙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