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中国绿色低碳发展理论与政策国际研讨会在杭州举行

发布时间:2022-06-21

|

来源: “浙农林生态文明与碳中和研究院 ”微信公众号

浏览:

6月18日至19日,由环球中国环境专家协会(PACE)与浙江农林大学共同主办的“中国绿色低碳发展理论与政策国际研讨会”在杭州举行。此次国际研讨会是PACE两年一度的年度学术盛会。会议由浙江农林大学经管学院、生态文明研究院、碳中和研究院、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共同承办。会议分主旨报告以及青年学者、专题论坛、研究生论坛等三个平行论坛。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沈满洪教授,浙江农林大学副校长、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沈月琴教授以及文科处、国际交流处、研究生院、经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文法学院等领导现场参加会议。

在开幕式上,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郭华巍同志发来了视频致辞,对国际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他指出,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要萌发地和实践先行地,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创新,为广大从事绿色低碳发展相关领域研究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了鲜活的研究素材。他希望中外学者加强学术交流,在交流中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深化研究,取长补短,为高水平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强省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PACE会长胡涛博士从中国和欧美国家绿色低碳发展的历史演进的角度出发指出,中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取得了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显著的成效,中国的水污染、空气污染治理的速度远远快于发达国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以及自下而上的高效的生态环境管理体系对中国环境治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希望与会学者对中国不同于欧美发达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展开研讨,增强对中国绿色低碳发展的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

学校党委书记、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沈满洪教授致辞是表示,浙江农林大学正在建设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生态性研究型大学,基于学校农林底色和生态特色,出台了文科振兴计划,助力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这两大战略,中国绿色低碳发展理论与政策国际研讨会紧扣这一主题,必将有助于我校文科高水平发展。此次国际研讨会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强国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定位的背景下召开的,我国低碳化与现代化问题相互交织,绿色低碳面临挑战巨大,发展任务特别繁重。亟需统筹兼顾“双碳”目标与发展目标、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目标、碳减排与碳增汇、改善能源结构和提高能源效率、生态碳汇与工程碳汇、碳减排与污染治理等六大关系。提出上述六个统筹兼顾是容易的,但是要实现六个统筹兼顾需要付出艰苦努力。这就是时代交给绿色低碳领域国内外学者的重大课题,低碳绿色发展领域的专家责无旁贷。

主旨报告邀请了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潘家华研究员、同济大学诸大建教授、浙江农林大学沈满洪教授、康奈尔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赵金华教授、华盛顿大学倪金兰教授、谢尔布鲁克大学何洁教授、俄亥俄州立大学蔡拥阳教授、格罗宁根大学Henk教授、日本九州大学Managi教授、台湾中研院萧代基教授、台北大学黄宗煌教授、乌普沙拉大学李传忠教授等生态文明领域全球知名专家19人做主旨报告。

潘家华研究员指出,国际应对气候变化实践表明:经济理性支撑不足的生态逻辑,更多的是道义理念,难以落地实践,难以成为市场自觉。因循生态逻辑的经济理性,催生创新放大机遇,使生态逻辑得以落地践行。一方面,生态逻辑所指向的目标明确了较长时间尺度的市场预期,从而刺激和引导创新激活市场理性;另一方面,生态逻辑所蕴含的,也是经济理性的动因。生态逻辑的全面落地,催生经济理性的生态重构,引发发展范式的根本转型。

诸大建教授指出,从倒U型变革看中国低碳发展,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脱钩发展,应当将双碳看作一种发展机遇,实现经济竞争力到低碳竞争力的转变。研究模式也应当从外推式到回溯式转变。他指出,中国双碳创新应该摆脱路径依赖的技术创新或者技术改进的优化传统模式,构建颠覆性技术为主导的非线性社会创新模式。

沈满洪教授分析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方位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着浅绿色发展与深绿色发展并存、生态安全需要与生态审美需要并存、陆地环境问题与海洋环境问题并存、点源排放与面源污染并存、减污目标与降碳目标并存的显著特征,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多重任务叠加的状态,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不仅没有减轻,反而还在加重。未来我国应当实施生态文化普及化、生态产业主导化、生态消费时尚化、生态资源经济化、生态环境景观化、生态城乡特色化、生态科技创新自主化、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化等发展方略。

赵金华教授回顾和比较了中国强度减排、碳达峰政策、碳交易、碳税和可再生能源政策等中国气候变化政策对中国双碳目标实现的影响和政策选择问题。蔡拥阳教授比较了合作与不合作下的区域气候政策研究气候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他指出,无论合作还是不合作,选择严格的气候政策(高区域碳的社会成本或碳税)并保持全球平均温度异常始终是最佳选择。何洁教授运用陈述性偏好方法比较了魁北克省、法国的案例碳减排的支付意愿及该方法在中国的应用。倪金兰教授研究表明河长制与水质改善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河长制可以显著提高公众参与度,从而提高社会公众的监督和支付意愿,公众倾向于采取实际行动。

胡涛博士介绍了甲烷等非碳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进展,及其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影响及其政策选择。张中祥教授探讨了“双碳”目标下煤电有序退出、碳市场建设与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中国的战略选择问题。萧代基教授探讨了台湾2050净零排放的路径、策略及其环境、经济与社会影响。黄宗煌教授在分析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Kaya恒等式分解等传统研究方法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测度的方法。魏楚教授在对中国5G基础设施碳排放核算的基础上,分析了数字化移动网络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魏涛远教授介绍了一个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和减缓综合评估的一致框架及其应用案例。Löschel教授探讨了俄乌战争背景下,德国减少从俄罗斯进口能源对德国的经济和能源的影响。沈诗然教授探讨了地方政策激励与环境规制问题,指出整合气候目标、纳入短期计划和评价方案、强化监督、明确分配具体责任、明确规定方法等措施可以促进低碳发展。Henk教授基于单变量和因果预测模型探讨了包含趋势和空间混杂协变量是否提高时空模型的预测精度问题。Krishnamurthy副教授基于加州Uber公司网约车数据探讨了网约车是否加剧了拥堵和空气质量。马奈木俊介教授探讨了可持续性包容性财富分析方法。李传忠教授探讨了临界点经济学的最新进展。

6月19日上午召开了农业农村领域非碳温室气体专题论坛、青年学者论坛和研究生论坛,来自中国、美国等相关领域12位学者、政府官员、企业家以及24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就绿色低碳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前沿问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

此次国际研讨会得到了学术界广泛关注,zoom会议、浙江农林大学视频号3000余人次线上线下参会,收到了全国近20所高校近100篇会议论文投稿。

据悉,环球中国环境专家协会是一个由来自国际组织、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大学、民间团体、跨国公司和企业界的知名专家组成的学术组织,旨在为中国的环境和发展提供决策服务,现有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会员1200多名。已经与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签订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生态文明领域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与合作开展深度合作,促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治理现代化。

来源: “浙农林生态文明与碳中和研究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