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渗透,以人、机、物三元融合为特征的智能社会正在加快到来。作为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后的更高级社会形态,智能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秩序、社会运行方式等,必将迎来广泛、深刻甚至根本性的变革。总体而言,我国尚处于智能社会建设“窗口期”,正是加强智能社会认知,充分预判智能社会发展趋势与挑战,积极探索构建与智能社会相适应的治理架构,从而赢得应对社会变革主动权的关键时期。
智能社会变革的逻辑进路。一是智能科技创新融合突破。科技创新是社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与此前历次科技革命不同,新一轮科技革命并非单一技术主导,而是呈现各学科领域深度交叉融合,多学科重大科学问题多点突破,尖端技术融合汇聚,尤其人工智能是引领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
二是智能科技应用快速面广。科技创新的作用最终都体现为实际应用,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回顾历次科技革命历程,科技创新往往遵循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社会转型的演进路径。而此次智能科技革命却与产业革命、社会变革几乎同步,一方面,智能科技伴随着数字经济,快速而广泛地进入社会领域;另一方面,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技术产品、技术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创新周期越来越短。
三是智能科技影响广泛深刻。智能科技对现实世界的影响广泛而深刻,程度前所未有。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智能经济等数字经济颠覆了传统工业经济形态;电子商务、智能出行、平台就业、移动办公等极大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数字支付、数字金融、智能物流、智能医疗、智能教育等正加快改变社会运行方式;同时,智能机器人、数字化应用、虚拟现实等各类智能系统涉及的主体性问题、人机关系问题、伦理道德问题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新问题。
智能社会变革的治理挑战。一是社会架构体系如何快速适应智能技术渗透与变革的挑战。技术社会形态的变革,开始于科技革命,消退于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架构建立。当前,人类社会一只脚已经迈入智能社会,而我们的身体重心依然在传统社会,这一“快”一“慢”的矛盾,正是智能社会治理的主要矛盾所在。基于工业社会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正面临着平台就业、灵活就业、自主就业等新型劳动就业关系的挑战;作为智能社会数字经济的关键要素,数据要素的权属、流通、交易、安全等系列制度架构亟待建立等,不一而足。而如何加快既有制度的变革调整,建立与智能社会相适应的社会架构,正是摆在我国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征程中的核心命题和关键挑战。
二是社会价值体系如何有效规范智能科技创新与应用的挑战。科技创新推动社会形态加快变革,但是人类发展的价值体系是相对稳定和具有普遍共识的。伴随着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科技创新与应用,数据监视与用户隐私、数字鸿沟与社会平等、算法歧视与社会公正、数据风险与公共安全、智能武器与和平发展等诸多问题也同步出现,这些问题都指向了对“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威胁。加强对智能科技创新与应用本身的治理,使其在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增进社会福祉的同时,避免造成新的社会不平等、带来新的社会风险、制造新的危机,成为智能社会治理的另一类重要挑战。
智能社会的治理回应。一是加快构建整体性治理格局。智能社会治理的核心目标是顺应智能科技变革发展趋势,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加快社会架构转型,加强智能技术治理,从而实现社会顺利向更高级形态演进。基于智能社会的时代背景及其扁平化、多元化、个性化和开放性的社会特征,我国需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为主体、社会各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整体性治理格局。
二是加快形成认知支撑体系。当前对于智能社会变革影响的认知和应对,主要来自各类专家的主观预测、理论分析和哲学思辨,或相关技术主体对规则和伦理的自觉遵从,而缺乏真实社会影响的测量和分析。随着我国人工智能社会实验工作的开展,有望利用长周期、宽领域、多学科的社会实验,实证检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综合性影响。政府、市场、社会、学术界等不同主体,应积极构建起理论、实证、实践相互促进的智能社会认知体系,为智能社会治理提供坚实的支撑。
三是加快彰显共同价值引领。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社会和个人的行动指南。科技发展本身是中性的,但是在不同价值观指向下,智能科技的实际效应可能是“向善”,也可能“作恶”。我们要确保智能科技发展遵循人类共同价值这一“善”的价值原则,一方面推动智能技术创新发展;另一方面,防止企业、科研机构等主体科技创新、应用失范,从而服务于人类福祉的提升。
四是加快推动适应性建构。面对智能社会变迁带来的诸如生产关系、制度规则、伦理规范等的不适应,必须加快推进基于工业社会的思维方式、社会运行方式、社会制度规则等向适应智能社会的方向建构。随着智能科技革命深入推进,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制度、观念将不可避免地进行废、改、存、立,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需要。
(本文系浙江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人工智能养老发展趋势、路径及浙江应对研究”(2021C35104)阶段性成果)
作者:张兴文 孔祥夫 之江实验室智能社会治理研究中心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