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不仅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的序曲,也蕴含着社会变革与思维变革的契机。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智慧社会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应有之义。在科技产业层面,建设智慧社会有赖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在思维范式层面,建设智慧社会需要从重组要素资源、重塑体系结构、改变竞争格局的整体站位出发,回应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可持续进步、文明的更高层次跃迁等前途命运问题。尽管科技革命的成效难以预期,可是建设什么样的智慧社会、实现什么样的文明发展目标,归根到底,选择权在人类手中。
基于创新、向善、普惠、安全的价值观,我们立足科技与社会的双重表达,编制了智慧社会发展评价指数,持续跟踪城市与区域的智慧社会发展水平。在记录智慧社会奋斗者们每一步足迹的同时,探索信息资源与物理、社会资源的耦合发展路径。
以人机物三元融合解析智慧社会特征。智慧社会究竟是人类文明演化过程中的特定阶段总体样貌特征,还是“政治—经济—社会”三分框架下功能协同的子领域之一?我们倾向于前者。需要注意到,人类社会与物理世界的传统二元世界,正在被社会系统、信息系统和物理环境组成的三元世界所取代。人、机、物动态耦合的复杂巨系统促成人类智能、机器智能与物理法则共同融入万物,形成跨领域的无缝对接与渗透互动。
由此洞悉,智慧社会包含计算驱动、技术应用、环境响应三个维度的内涵脉络。其一,智能计算呈现泛在感知、万物互联、随需接入、交叉融合等特征,算力像电力一样随处可得,成为支撑智慧社会的核心基石。其二,智能应用在生产、生活、治理领域的深度发力,激发各领域理念与模式升级。技术与知识创新引领城乡一体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实现信息化、工业化与城镇化深度融合,加强精细化和动态治理,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供给。其三,智能响应在物理空间、制度空间和人文空间的广泛联通,使社会各子系统资源得到高效配置,实现韧性宜居、绿色节能、安全有序和人文包容等可持续发展目标。智慧社会有效发挥跨场景资源整合优势,有机增强运作效率与抗风险韧性,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指标设计与区域一体化特征。我们研究筛选国内外300余个相关指数设计,重点对标其中6个指标体系,按照系统科学、导向优化的原则,一期评估以计算驱动、技术应用、环境响应为一级指标,对应设计了9个二级指标、22个三级指标。2021年度首先对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个区域城市群,以及成渝地区部分城市,总计56个核心和节点城市进行评估。在验证指标独立性的基础上,采用阈值法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运用德尔菲法确定指标权重,并设置基准性指标,保证后期增加新指标时亦能进行跨年度发展指数测评。
总体来看,样本城市平均得分为72.2分。按照组间差异最大化原则,根据一级指标得分进行聚类分析,划分四个发展梯队。第一梯队包含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广州等5个城市,引领各城市群智慧社会发展。第二梯队17个城市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第三梯队18个城市覆盖四大城市群。第四梯队16个城市区域辐射范围有限,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从区域一体化看,珠三角城市群平均得分最高,整体呈现扁平化特征,要素和资源逐步由广州和深圳向外围梯度扩散;长三角城市群平均得分其次之一,以上海为核心,杭州、宁波、南京、苏州等城市为分中心,呈现多极化特征;京津冀城市群单极化现象显著,核心城市对周边城市带动效应较弱。
整体把脉智慧社会发展趋势。尽管本评估的数据来源与分析处理尚有不足,然而部分洞见对于理解智慧社会发展脉络仍有启示价值。
一方面,数据和算力是智慧社会的基础支撑,理念举措亦有明显区域示范效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行业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大规模数据的接入、存储、计算与分析成为连接网络空间与物理空间的关键接口。珠三角城市群在数字新基建领域拥有较强的协同效应,说明拥有强大数据与算力基础设施的城市能够明显领跑生产生活方式的智能化变革。长三角区域内的“整体智治”等制度模式变革更易形成比学赶超的区域创新合力。“一方创新、多方紧随”的良性竞争格局有助于先进理念举措的区域传播。
另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差异创新,走出智慧赋能社会发展新路。建设智慧社会不仅限发展数字经济,更有社会和谐、环境宜居、文化昌明的别样精彩。评估发现,许多城市能够借助数字技术深耕自身优势特长,形成各具特色的智慧城市。例如“两山理论”发源地湖州依托生态环境优势,打造智慧生态城市;合肥瞄准人工智能产业,在人工智能企业占比、智慧交通、智慧养老等领域强势崛起,从“单项冠军”成长为“多项冠军”。
智慧社会的航程才刚起锚,需要我们不断夯实自主科技创新内功,推进产业化、规模化智能应用,提升发展、治理、安全的智慧响应能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中国在智慧社会建设领域中的探索,必将为人类共同的美好未来指引方向。
作者:王平 包芊颖 之江实验室智能社会治理研究中心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