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浙学研究中心举办跨学科研究系列讲座

发布时间:2022-05-27

|

来源: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浙学研究中心

浏览: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浙学研究中心围绕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重大系列项目“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图像中的文明史迹研究”科研需要,邀请省内外美术学、考古学、鉴定学、古典文献学、文化理论等多学科专家学者,举办跨学科系列讲座,至今已开展14场活动。

古代书画方面,中心邀请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毛建波教授,按照中国画山水、花鸟、人物三大类,系统梳理古代绘画史与重要绘画作品,讲授古代画论与绘画发展历程;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潘天寿纪念馆馆长陈永怡教授展示潘天寿重要的书画作品,分析潘天寿的笔墨成就与高峰意识。艺术理论方面,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薛龙春教授考察摩崖石刻塑造风景名胜的历史,回应西方汉学家以地理景观学视角提出的摩崖意义,石刻拓本与访碑图的出现将游览风景转换为阅读风景,在完成摩崖石刻经典化过程中增加风景的人文意趣;中国美术学院学报《新美术》编辑巨若星博士介绍了西欧古典时期记忆术与辅助记忆的图像,展示记忆术图像与欧洲艺术中“拟人化”传统的关联。书画鉴藏方面,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艺术史系研究员张震教授以明人仇英《职贡图》的临本、摹本图像为例,分析图像研究存在的误用伪本问题,强调美术史研究中应注意书画制作的“社会维度”,考察鉴定学层面的“信度等级”;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副教授赵晶老师梳理明代洪武至崇祯各朝画院发展历程与体系制度,列举宫廷绘画中的重要题材和代表性作品,展示宫廷绘画的史料价值与研究空间。考古学方面,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艺术与考古博物馆馆长刘斌介绍了良渚文化考古发掘与研究,与省社科院科研人员交流史前考古与中华五千年文明历程研究心得。文献学方面,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特聘教授、全国古籍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傅杰教授从文字释义出发,讲解阅读古典文献时应注意的训诂问题,介绍了古典文献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并以译著选择为例,说明学术著作版本选择的重要性。

跨学科研究系列讲座由省社科院副院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基地浙学研究中心主任陈野研究员发起并主持。她认为,浙学研究中心整合文学、历史、哲学多种学科研究力量,以美术史研究为重要特色,始终坚持跨学科的研究方向。中心承担的“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图像中的文明史迹研究”重大系列项目,是基于中国古代艺术图像开展的文明形态和演进历程研究,在研究内容上需要运用多种学科理论和方法,研究团队也由艺术、历史、文学、哲学、文物、生态等多学科领域老师共同组成。因此,既需要根据目前研究人员的相关学科短板加以系统学习补课,更需要通过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深化推进项目研究。她表示,跨学科系列讲座是我们着意策划的一个相对稳定和长期的学术活动,希望通过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举办讲座和交流活动,拓展科研人员的学术研究视野和思路,夯实多学科研究基础,推进学术观念与学术研究创新,在坚实的学术积累上深化浙学及相关学科研究,有效强化“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图像中的文明史迹研究”等项目的学术品质。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浙学研究中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