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省第二十一届哲社奖获奖成果|《鉴微寻踪:旧石器时代石英岩石制品的微痕与功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2-05-26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浙江大学陈虹教授所著《鉴微寻踪:旧石器时代石英岩石制品的微痕与功能研究》一书,2020年9月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获2021年“浙江省第二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基础理论研究类)。

简介

自250万年前的奥杜威文化以来,从非洲、欧洲、亚洲直至南北美洲,石英岩一直是史前人类最常使用的原料之一。离开了亘古的岩层,浪沙淘尽后的一批石英岩,在史前人类的手中被赋予了怎样的生命?该书记录了研究者多年来在史前石器微痕分析和功能研究方面的内容与成果,以系统入微的研究为您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展现古人工具使用历史的微观视角。

该书是国内第一部关于石英岩微痕分析及功能研究的著作,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点:(1)针对不同运动方式和不同硬度材料开展加工模拟实验,通过微痕实验数据和图像的积累,初步了解了石英岩石制品的微痕特征,首次归纳了在石英岩上形成微痕的规律。(2)通过装柄微痕实验,考察石英岩石制品上装柄痕迹的特征与规律,探索装柄痕迹的发生机制,并用于对考古标本装柄痕迹的判断。(3)使用微痕的形成和发展是复杂的动态过程,是从考古标本中无法获得的信息。通过一系列的分阶段实验以及对数码照片的处理,可以了解和观察微痕片疤破损的发展过程,了解和认识在使用不同阶段片疤破损与磨痕/光泽形成的关系,了解和认识使用时间与使用微痕多阶段成形的相应关系。(4)根据实验数据,对乌兰木伦第一地点出土部分石器的微痕分析结果初步推测,其中一半以上的石器经过使用,个别石器还经过装柄。功能研究表明处理动物性物质可能是乌兰木伦第一地点的主要作用任务之一,特别是剥皮和从骨头上剔肉两种动作。(5)对乌兰木伦遗址第一地点石制品的初步统计、关联规则挖掘和聚类分析说明,乌兰木伦遗址第一地点确实存在一个动物屠宰加工的场所,古人类在打制石器的过程中有意识地选择具有某些特征的石制品。关于遗址结构的分析显示,在乌兰木伦遗址第一地点,存在一个古人类进行动物屠宰加工非常集中的阶段。

该研究的学术价值在于基本建立起一套系统的石英岩石器微痕研究体系,为研究考古标本的使用微痕提供对照数据与照片资料。对于乌兰木伦遗址及其出土石制品的微痕分析,亦是国内首次对旧石器时代中期出土石英岩石制品开展的功能研究。作者希望通过该书,一方面为考古研究提供参照信息,另一方面丰富并完善微痕分析方法的研究内涵,推动中国的微痕分析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作者简介

陈虹,浙江大学考古与文博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浙江大学“求是青年学者”、浙江大学“仲英青年学者”。中国旧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史前与原史科学协会会员、美洲考古学会成员、国际微痕研究委员会委员、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客座研究员。长期从事旧石器时代考古、科技考古(微痕分析)等领域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等多项科研课题。出版专著《华北细石叶工艺的文化适应研究》《当代中国考古学》《微研大义:石器微痕研究与思考》等,并在PLOS ONE、Archeolog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Sciences、Quaternary International、《考古学报》《考古》《江汉考古》《人类学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