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国家社科基金|“英国文学中的‘趣味’观念变迁研究”以优秀等级结项

发布时间:2022-04-07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英国文学中的“趣味”观念变迁研究

项目类别: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项目批准号:16BWW011

所在学科:外国文学

项目负责人及单位:何畅(杭州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在浙江工业大学任职期间获该项国家社科基金)

项目进行时间:2016年–2021年

结项证书号:20213946

最终成果:代表性论文《“情感主义”还是“反情感主义”——从<傲慢与偏见>中的绅士形象谈起》(《外国文学》2019年第6期);《情感·文雅·习俗——沙夫茨伯里的“趣味”观》(《国外文学》2020年第4期);《言不由衷的艾迪生:<旁观者>中的“趣味”观》(《外国文学研究》2021年第5期)等。

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趣味”一词自滥觞以来便引起了广泛讨论。它不仅是西方思想史和文化史的重要概念,也频繁出现在美学、文学、伦理学、哲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批评,乃至心理学和现代神经学等众多领域。尤其在进入20世纪以后,伴随着加达默尔、布迪厄、伊格尔顿、阿甘本、桑塔格以及阿伦特等现当代思想家对该词的关注,有关“趣味”观念的讨论经久不衰,使该词逐步成为现代批评体系中的核心词汇。可以说,国外学界始终对“趣味”保持着浓厚的研究兴趣。对国内学界而言,关于“趣味”的研究虽不成体系,但也呈现出逐步升温的态势。但迄今为止,大部分前人研究并没有把“趣味”当作洛夫乔伊所说的“观念单元”来看待,也没有采用观念史的研究方法。这就导致孤立地看待“趣味”问题,不仅没有把它还原至它脱胎于其中的历史、文化、伦理和政治语境中去,也没有把它和同一时期的其他观念结合在一起思考。因此,已有的研究或关注阶级问题,或关注美学问题,或以文化研究的角度切入,又或以社会学的角度切入。这些研究虽然为本课题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但它们角度单一,都没有从整体上呈现“趣味”观念在英国文学中的整体流变轨迹。

针对上述不足,本课题进行了以下的创新研究:本成果指出,只有通过与关联性和衍生性观念相组合,即采用“观念联动”的论证方式,我们才可以看到“趣味”观念在整个历史中的嬗递过程,我们才得以洞见“趣味”观念与原子论、经验主义思潮、美学学科化、文化批评传统、共同体意识、审美现代性等话题之间复杂又微妙的关联,并见证其从美学领域延伸至伦理学、社会学以及文化研究等其他领域,从而发展成为一个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理论热点。

在上述研究思路的指导下,本课题以观念史的研究方法,再现“趣味”观念在英国文学中的三次转向,即从18世纪的情感转向,到19世纪的文化转向,再至20世纪之后充分融入到关于两种“现代性”的讨论之中。同时,在各个研究部分采用美学、社会学、身体研究、性别研究、伦理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等角度,将“趣味”观念置于和其他相关重要思想史观念(如“审美无利害”“教化/心智培育”“感受力”“身体”)的互动之中予以整体观照,从而较为全面地勾勒出“趣味”观念在18-20世纪之间的整体运动轨迹。本成果试图指出:将“趣味”狭义地理解为美学观念或社会学观念是一种“偏见”。在社会、历史语境的作用之下,“趣味”观念具有跨学科的复杂属性:它关系到阶层图景,又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愿景密切相关;它是消费文明的产物,又有机地融入到英国文化批评的传统之中,并成为对抗转型期焦虑的重要维度;它是现代性的衍生物,却又构成美学现代性,并以后现代的方式“推敲”现代性的理性体系。总而言之,它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是一个极具生命力的文化观念。

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本项目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共发表阶段性成果论文5篇,代表性论文包括《“情感主义”还是“反情感主义”——从<傲慢与偏见>中的绅士形象谈起》(《外国文学》2019年第6期);《情感·文雅·习俗——沙夫茨伯里的“趣味”观》(《国外文学》2020年第4期);《言不由衷的艾迪生:<旁观者>中的“趣味”观》(《外国文学研究》2021年第5期)等,均发表在重要学术期刊上,并产生了较好的学术影响力。

该研究至少在3个方面体现出独到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1)本成果是国内首次以专著形式对“趣味”观念在英国文学中的变迁的整体研究,综合探讨其在具体的国别语境中产生的渊源、内涵,以及随之而来的嬗变,较为全面地展示“趣味”观念流变背后的思想变革和文化变迁,有助于丰富英国文学领域的观念史研究,有一定的开拓意义。

(2)本成果在整体概念框架下分析并把握“趣味”观念在18-20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三次转向,并厘清其基本发展轨迹。研究采用“观念联动”和观念史梳理的方法,阐明“趣味”观念的跨学科属性,并希望通过在文学领域对“趣味”观念的研究来综合把握英国文化的精神内涵与实质。本成果为丰富外国文学研究的批评范式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3)我国学界对西方“趣味”观念的研究尚处在摸索阶段,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观念史是思想史、文学史、文化批评史的有机组成部分,成果寥寥。而要了解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就要了解其精神内涵和实质,这就无法回避观念史研究。因此,本成果力求通过探究“趣味”观念变迁背后的社会、政治语境变化,了解英国社会近三百年来的价值取向蜕变和阶层图景改变,弥补国内文学界观念史研究的空白,并力求保持本土视角,发出属于中国学者的声音。

项目负责人简介

何畅,现为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在浙江工业大学任职期间获该项国家社科基金,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多年从事环境文学批评和18-19世纪英国文学批评工作。完成学术专著《19世纪英国文学中的趣味焦虑》《环境与焦虑:生态视野中的罗斯金》2部,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文学跨学科研究》《外国文学》等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近30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项目1项,浙江省哲学社科规划重点项目1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社科重大项目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