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研讨会在余杭召开

发布时间:2022-04-27

|

来源:余杭区社科联、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

浏览:


4月18日下午,余杭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杭州共同富裕研究中心、浙大城市学院共同举办的“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研讨会在杭州顺利举行。浙江省未来城乡社区研究中心、杭州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余杭区发改局、余杭区径山镇、上城区丁兰街道等单位以及来自浙江省内专家学者、城市管理者、在杭高校博士研究生约30人参加会议。

本次会议围绕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与城乡融合发展主题,深入探讨了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的基本内涵、发展趋势、运营机制、实现路径等多个方面,对未来社区和未来乡村联建共建,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提供思路借鉴。

针对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的内涵

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核心专家徐志宏认为,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迈向共同富裕的微观“细胞”,集中体现了人本化、数字化、生态化三大属性,综合承载人居、文化、生态等多元功能。未来社区和未来乡村探索实践,是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的浙江样板,是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坐标和基石。因此,在推进未来社区和未来乡村过程中要着重强调共同富裕与数字化改革双向赋能和驱动。

针对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的发展趋势

杭州共同富裕研究中心主任、浙大城市学院共同富裕研究院院长、教授吴红列认为,要基于对未来乡村和未来社区生活的深度思考,通过片区联动发展,挖掘基本单元特色,通过体制机制研究和顶层设计,实现先富带后富的生动实践。杭州共同富裕研究中心、浙大城市学院共同富裕研究院研究员倪建伟认为,还应关注未来乡村与未来社区中技术创新、制度重构与人文传承三个方面,形成与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路径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治理方式。

针对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的运营机制

杭州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龚上华认为,要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为出发点,推动未来社区“九大场景”、未来乡村“十大场景”落地,在更高水平上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文有所化、体有所健、游有所乐、事有所便和行有所畅,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杭州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沈费伟从数字乡村建设角度分析,认为要通过乡村基础设施提升、数据集成利用、多元主体参与、机制配套、未来科技与本地传统文化融合,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地推进未来乡村建设。

针对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的实现路径

杭州共同富裕研究中心、浙大城市学院共同富裕研究院研究员吴旭,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办公室主任胡群分别从数智物流赋能共富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乡村旅游助力乡村共同富裕发展角度,探讨了数智物流、旅游产业发展对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的重要作用。

余杭区发改局党委委员吴云峰、余杭区径山镇党委委员杜颂兰、上城区丁兰街道皋城村党总支书记俞建国分别从区、镇、村三级实践,分别介绍了余杭区“四横”、“四纵”争创共同富裕示范区排头兵系统框架、标志性成果清单、重点工作清单、重大改革清单和典型案例清单;径山镇通过聚焦“乡村新社区”基本单元,以“3×N”径山模式跑出共同富裕建设加速度经验;丁兰街道皋城村始终牢记殷切嘱托,以打造共富标杆为目标,推动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双富”景中村等典型做法。

会议指出,要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的共富样板,健全协作联动机制,加快推进“未来社区”“未来乡村”建设,推动社科理论普及,着力在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上实现新突破。余杭区将持续探索、奋力实践,下一步将成立余杭社科智库、建立“共富联盟”,以共同富裕的硬核研究成果展现“示范区”的更大担当,为高水平建设“创新余杭、品质之区、文明圣地”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学理支撑。

(余杭区社科联、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