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省第二十一届哲社奖获奖成果 |《宋元南戏传播考论》

发布时间:2022-03-04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温州大学俞为民教授著《宋元南戏传播考论》一书,2020年12月由中华书局出版,获2021年“浙江省第二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基础理论研究类)。


  简介

该著作为浙江省优势学科重大项目(项目号14YSXK06ZD)的研究成果,共55万字,分为三大部分:上篇:南戏文本传播研究;中篇:南戏舞台传播研究;下篇:南戏在近代地方戏的传播研究。

上篇“南戏文本传播研究”:首先对南戏文本的传播形态作了论述,梳理了南戏在流传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类型的版本形式,并总结各种类型的版本形态的特征;其次,对宋元四大南戏和《琵琶记》等一些南戏经典剧目的传播作了个案研究。通过宏观与个案相结合的研究,探讨南戏文本因改编者、刊刻者的不同,对南戏文本的传播所产生的影响,总结南戏文本在传播过程中在剧本形式、曲调格律等方面所产生的变化和变异,总结出南戏文本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异的原因与规律。

中篇“南戏舞台传播研究”:分别对南戏艺人的生态及其演出场所、南戏舞台演出本的传播形态、南戏舞台传播的语言特征及其流变、南戏四大唱腔的流传和变异、南戏的脚色体制、南戏的舞台排场、南戏的舞台道具与时空处理、南戏的曲调及其应用等作了专题研究。

下篇“南戏在近代地方戏的传播研究”:对京剧、川剧、湘剧、越剧等主要地方戏中的《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金印记》《琵琶记》等剧目作了系统的研究,分别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场次安排、音乐结构等方面,将各地方戏中改编后的南戏剧目与南戏原作加以比较,通过比较研究,考察了南戏在地方戏传播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异的轨迹,总结各地方戏对南戏原作加以改编的具体方法。

该书在前人已有研究基础上作了三个方面的创新与推进:第一,不仅总结了南戏文本在传播过程中在剧本形式、曲调格律等方面所产生的变异情况,而且也寻绎其产生变异的原因与规律。第二,在重视南戏文本传播研究的同时,也重视对南戏舞台传播的研究,并总结出南戏舞台传播与南戏文本传播之间的互动关系,弥补了前人重文本传播研究轻舞台传播研究的倾向。第三,重视对南戏在近代以来传播的研究,对这一时期的南戏传播途径及其形式加以梳理和总结,既总结南戏对地方戏的形成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又总结南戏在地方戏传播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与变异。

该成果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第一,总结南戏传播的艺术规律,为研究中国戏曲的发展提供经验与借鉴。第二,通过对南戏在各地方戏中的流传,总结其中的演变和发展的规律,为南戏经典作品的推陈出新、在新时期舞台上继续流传提供经验与借鉴,从而促进当代戏曲的发展与繁荣。


作者简介

俞为民,浙江余杭人。温州大学特聘教授,曾任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浙江省劳动模范,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常务副会长。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传统戏曲研究与传承中心”负责人。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戏曲史研究。代表作有《宋元南戏考论》《中国古代曲体文学格律研究》《历代曲话汇编》(15卷)《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史通论》等。其中《中国古代曲体文学格律研究》《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史通论》分别入选2011年度和2015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并获教育部第十七届、第十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历代曲话汇编》获全国古籍出版一等奖、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