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崔小敬:富春江诗路文化特征刍议

发布时间:2022-03-03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浏览:

富春江系钱塘江中游段,素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自然景观著称。东晋南朝以降,数以千计的诗人词客往来于富春江,不断地吟咏富春江,书写富春江,使之发展成为山水品鉴之路、诗歌传播之路、文人风流之路和潇洒生活之路,不仅积淀了丰厚的诗路文化,而且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  

核心意象:严陵高风

严子陵是富春江诗路文化的核心意象。南宋《淳熙严州图经》指出:“严为山水清绝,有高贤之遐躅,久以辑睦得名。”《景定严州续志》亦称:“严之所以为望郡而得名者,不以田,不以赋,不以户口,而独以云山苍苍江水泱泱有严子陵之风在也。”通观历代围绕富春江的各种诗文作品,严子陵无论以意象还是典故或语词的形式出现,都是文人雅士吟咏的核心,其精神内涵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不慕功名的清高,以李白“身将客星隐,心与浮云闲”(《古风》其十二)阐释得最清楚明白。二是高风亮节的名节,以黄庭坚“能令汉家重九鼎,桐江波上一丝风”(《伯时画严子陵钓滩》)阐释得最确切。三是高尚的民族气节,宋遗民诗人谢翱《登西台恸哭记》《游钓台》《西台哭所思》等作品,使严子陵完成了从高士名节的象征到民族气节象征的转变。

通过历代文人的文化演绎,严子陵成为一个包含山水审美、隐逸精神、崇高道德、高士名节、民族精神的意象群,它以自然之美为底色,以严子陵隐居为原点,以范仲淹祠记为拓展,以谢翱恸哭为契机,涵摄了诸如谢灵运、孟浩然、李白、方干、韦庄、苏轼、黄庭坚、李公麟、范仲淹、黄公望、谢翱等从六朝唐宋直至晚清民国时的陈曾寿、沈曾植、陈三立及现当代叶浅予等在内的一大批著名文人、画家,共同构成富春江诗路上流光溢彩的文化节点。

文化形态:异质交融  同质辉映

富春江诗路呈现出两种异质特征的相互结合与水乳交融,即山水与艺文珠联璧合,诗意与血性并驾齐驱,这在浙江诗路乃至整个中国传统诗路文化中都是很少见的。富春江诗路的书写是由外来文人与本土文人共同完成的,二者异籍而同质,前后递衍,相映生辉。 

首先,富春江诗路文化历时久远,成果丰硕。就文学而言,涉及文体众多,举凡诗词歌赋、序铭传赞等无所不有;就艺术而言,涉及领域繁多,举凡绘画、雕刻、剪纸、音乐、舞蹈、戏剧、刺绣等无所不包。文学和艺术的交汇和融合,共同构成了富春江诗路的艺文之美。自六朝起,伴随着江南审美文化的发生,富春江之美就被富于审美眼光的文人发现,并以优美的文字进行演化。无论是吴均“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感叹,还是谢灵运“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耀”的清丽,都成为至今传诵的名句。此后凡是文人墨客,舟过富春,无不泼墨挥毫,咳唾珠玉,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经典诗画、歌辞乐章。与此同时,生活于富春江流域的广大民众也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出了形形色色的民间艺术、传承技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富春江的青山绿水、民风习俗都融入这些民间艺术中,成为其滋长的丰厚土壤。艺文是案头的山水,山水是天地的艺文,富春江诗路的自然之美与艺文之美合而为一,成为一种典范性的存在。

其次,富春江诗路文化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其典型的艺术追求和底色是诗意之美。古人在吟咏富春江时,经常用“画”来比拟和形容。有的赞美富春山水“如画”。有感叹“画不如”富春山水。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其实都是想用有限的、有形的语言文字来穷尽无限的、无形的富春江“诗意”与“诗性”,就像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用“诗意的栖居”来喻指生命的理想存在一样。然而富春江诗路文化又不仅仅是诗意的、柔美的,也是刚硬的、傲然的。在富春江诗路文化核心意象生成的严子陵故事中,就已能看出这一点。当严子陵选择拒绝光武宣召,隐居富春江畔时,那疏离皇权、坚持自我个性的力量已悄然显露。身处封建社会的严光是以传说中的上古高蹈之士巢父为榜样,这使得他的拒绝不仅仅是一种对世俗皇权的反抗与蔑视,更具有一种传统的“士贵耳,王者不贵”的内在骄傲与文化自信。元初南宋遗民诗人谢翱登严子陵钓台西台恸哭的举动,进一步将这种文化自信上升为家国情怀与民族血性,使得宋元之际文人反抗新朝的行为超越了政治和政权层面,赋予其文化和意识蕴涵。直至明清之际,大量遗民文人名流纷纷亲自前来凭吊,或以诗远吊谢翱,正是对这种文化血性与士之傲骨的继承与强化。柔性的诗意与刚健的血性在严子陵这一文化原型身上得以完美统一,从而使富春江诗路呈现出刚柔兼具的文化美感。

再次,富春江诗路文化的书写是由外来文人开启的。历史上最早书写富春江美景的文人,大多属于外来名流。如谢灵运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沈约是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丘迟是吴兴乌程(今浙江湖州)人,任昉是乐安博昌(今山东寿光)人,吴均是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追溯起来,就连东汉初隐居富春江畔的严子陵也是会稽余姚(今浙江绍兴)人。经过东晋南朝长达三百多年的积累和初盛中唐二百多年的影响,至晚唐时期,富春江本地文人终于开始蔚然而起,“睦州诗派”这一地域性诗歌流派在文坛崭露头角,中坚人物方干被誉为“官无一寸禄,名传千万里”(孙郃《哭方玄英先生》),其后裔相传出过十八个进士,范仲淹曾亲访其家。睦州诗派其他著名文人还有章氏之章八元、章孝标、章碣,三代进士,父子相承,诗名彪炳。至明清时期,来自富春江地区的董邦达、董诰父子品性高洁,高雅士人高官俞鉴、姚夔、袁昶等均名垂青史。直至现当代,著名作家郁达夫、越剧表演艺术家徐玉兰等均为生长于富春江畔的著名文化名流。可以说,外来文人以陌生的眼光开启了富春江诗路的审美之门,本土文人以深厚的乡情涂抹了富春江诗路的文化底色。

(本文系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攻关计划规划重点项目“钱塘江诗路的历史传统与当代发展研究”(2021GH035)阶段性成果)

作者:崔小敬  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人文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