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文明在中国历史上有它的独特韵味。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无论是物质世界的光彩夺目,还是精神世界的审美意趣,宋文化总让人感到意味深长。让我们跟着《夜听宋韵》,回眸两宋文明,品味文化精髓。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安。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我国是世界农业的三大发源地之一,一万年前就开始了稷、稻等粮食作物的人工栽培。春秋时期麻、黍、稷、麦、菽为代表的五谷种植技术广泛推广;西汉时黍、稷、秫、稻、麻、大小豆、大小麦组成了我们熟悉的九谷。宋朝统一黄河、长江流域后,视农业为国本,在作物品种和栽培技术上都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革新。 最为大家熟知的便是“占城稻”的引种。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来自越南的占城稻从福建推广到江淮流域,这种高产的水稻品种大大提升了当时的粮食产量。南宋建都杭州后,北人大量南迁,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这一时期在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稻米生产居全国首位,成为了百姓的主粮,于是又有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 在经济作物种植上,棉花开始在江南地区广泛种植,棉布成为宋人的纺织品的新宠。苏辙有诗云:“永漏侵春已数筹,地炉犹拥木绵裘”,春寒料峭,诗人不仅围着地炉取暖,还穿上了大棉袄。浙江兰溪县的南宋墓中曾出土一条长2.51米、宽1.18米的完整棉毯,双面起绒,织造工艺极佳,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油料作物方面,汉代从西域引进的胡麻是主要的油料作物,作为一种上等植物油又被称为芝麻。“苜蓿重沽酒,芝麻旋点茶。”南宋诗人宋伯仁在《村市》一诗中描绘了这种场景,如今在江苏一带还有往茶汤里加糖芝麻的习俗。如今我们熟悉的菜籽油,在宋代也开始了广泛种植。北宋苏颂《图经本草》记载:“(油菜)出油胜诸子,油入蔬清香。”用各种植物油炒制菜蔬,成为流行的烹饪方式,也极大丰富了中国菜肴的制作,市面上还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油烹制品,仅《东京梦华录》和《梦粱录》书中记载的就有:油炸桧儿、油炸糟琼枝、油酥饼儿、花花油饼等数十种,据说我们如今的油条就是其中“油炸桧儿”演变而来。 农作物的结构性变化引起了农业技术的革新。占城稻引入后,由于生长期短,只有50多天,而且耐寒,在宋代政府的大力推广下,逐渐形成了如稻麦两熟制、水旱轮作的耕作体系,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南方地区还出现了很多与水田耕作有关的新式农具,曲辕犁在宋代得以普及。除人力、蓄力外,水力得到了广泛运用,出现了水转翻车等灌溉农具,梯田技术更趋成熟。 宋代重视文教,识字人群大量增加,农业理论也有极大丰富。南宋陈旉所著的《农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有关南方农业生产技术与经营的农学著作,书中首次提出了土地利用规划技术。南宋时期,因南方多山,经济作物的种植理论也大量涌现,领先世界。其中《橘录》是我国最早的柑橘专著;《菌谱》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食用菌专著;《全芳备祖》则是世界上首部植物学辞典;宋人喜爱簪花,在花卉栽培方面,世界上最早的梅花种植专著《梅谱》应运而生。中国的传统农业开启了细分化、专业化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