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打开世界新格局的宋代造船业

发布时间:2022-03-20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两宋文明在中国历史上有它的独特韵味。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无论是物质世界的光彩夺目,还是精神世界的审美意趣,宋文化总让人感到意味深长。让我们跟着《夜听宋韵》,回眸两宋文明,品味文化精髓。

杭州的“杭”字,在《说文解字》中意为方舟,在杭州的湘湖跨湖桥出土了世界上最古老的独木舟。造船技术和江南水乡的人们关系密切,宋代陆地疆域缩减,贸易线路与货物运输转向河海航运,与之相伴的造船技术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据《梦粱录》载:“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载二三百人。”“料”是宋代中国船常用的大小单位,1料指粳米一石,约合55公斤,五千料的大船载重可达300吨。陆游的《入蜀记》记载,武昌水军演习,二三十丈长的军舰出动了七百多艘,场面蔚为壮观。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造船规模。《清明上河图》中汴河航船则使用了平衡舵,这种在舵杆前加装平衡器方法,减轻了转舵力矩,大大增加了浅水河运的灵活性和行船安全。

1987年,人们在广东阳江海域意外发现一艘沉睡南海海底800多年的南宋沉船,此位置位于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之上,专家也称其为“南海一号”。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所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2019年8月6日,“南海一号”船舱内货物清理完毕,船舱内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的南宋瓷器等文物得以重见天光,展现在世人面前,出水文物总数超过18万件,轰动全球。这艘南宋初期木质远洋沉船,全面地呈现了宋代的造船技术,也为陶瓷产销历史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梳理提供了极为难得的文物资料和考古实证。

“南海一号”的珍贵之处,除了18万件精品文物,便是船体本身。最令人瞩目的是其典型的水密隔舱结构,印证出最迟在宋代,远洋海船已采用成熟的水密隔舱造船技艺,这是宋代海船制造业处于领先地位的重要标志。

所谓水密隔舱,就是船舱中以横隔板分隔开的彼此独立且密不透水的各个舱位。水密隔舱结构保证了船舶航行的安全性,即便某一舱位触礁进水,也不会危及其他舱位,且由于舱板与船壳板紧密连结,增加了船舶整体的横向强度。

水密隔舱稳定紧凑的空间结构也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船上的货物,特别是瓷器等易碎品。从船上出水的大部分瓷器都完好无损,比如,有着“假玉器”之称的宋代景德镇影青釉瓷器,胎薄如纸,洁白似雪,经受了800多年海浪颠簸,居然出水如新。2009年,广东省政府拨款1.5亿元在阳江市建成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如今的“南海一号”终于安静地待在博物馆里,以历史见证者的身份向世人诉说它曾经的荣光。

宋代继承了唐代以来的造船技术、航海技术、远航能力,在此基础上又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宋代积极鼓励海外贸易,使国内经济社会得到繁荣,同时也对海外的社会、经济和生活等各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宋代海上丝绸之路中所体现的航海技术、航海水平与航海精神,展现出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