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宋韵之群星璀璨的宋代天文学

发布时间:2022-02-19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两宋文明在中国历史上有它的独特韵味。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无论是物质世界的光彩夺目,还是精神世界的审美源头,宋文化总让人感到意味深长。让我们跟着《夜听宋韵》,回眸两宋文明,品味文化精髓。

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最高峰,尤其是天文学更是进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古人对星空、天体的仰望观测迎来了一个最为绚丽多彩的时代,涌现出苏颂、韩公廉、黄裳、沈括等众多天文学家。

苏颂是北宋中期著名的天文学家、天文机械制造家。元祐年间,奉宋哲宗的诏命,苏颂组织了吏部官员韩公廉等人,运用自己丰富的天文学、数学和机械学知识,历时三年零四个月,终于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水运仪象台。该仪器集浑仪、浑象和报时装置三大功能于一身,整个仪器高约12米,相当于一幢三层楼的规模:最上层是屋顶可以开启的观测室,安放有铜浑仪,专门用来观测天体;中层密室内旋转着浑象,一昼夜自动旋转一周,用于显示星空,就像现代的天球仪;底层是木阁,安放有动力装置和报时钟。水运仪象台的诞生是中国古代天文仪器制造史上的高峰。

苏颂为了能让人们更直观地理解星宿在天空中的运行轨迹,又与韩公廉一起设计制造出一种能让人身临其境观测星空的仪器——假天仪。该仪器用竹木制成,从外面看就像一盏纸糊的特大号灯笼,“灯笼”面上按照天上星座的位置开孔,人进到里面便可以看到点点光亮,仿佛看到夜空中繁星点点,扳动枢轴,“灯笼”便可转动起来,生动地再现天体的东升西落。千年后,现代天文馆里的星空演示便是基于这一原理。

随着天文观测的进展,星图绘制技术也有长足的进步,宋代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天文观测。南宋绍熙元年,天文学家黄裳将神宗元丰年间的第四次观测结果绘成星图,并于淳祐七年由苏州著名石刻师王致远刻于石上,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宋淳祐天文图”,也称苏州石刻天文图。该图现立于苏州博物馆,图上共刻星1430颗,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早、存星最多的石刻天文图。

北宋科学家沈括在天文学上也有重要贡献,浑仪在他的改进下,观测的精确度显著提升,他也是世界上最早注意到北极星实际上并不在北极的科学家。为了测得北极星的实际位置,他连续三个月每天用浑仪观测北极星,并将每晚前半夜、半夜、后半夜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用星空图绘制下来,最终得出当时极星“离天极三度有余”的粗测结论。

值得一提的是,在历法上,沈括别具一格地提出十二气历。这是一种纯阳历制度:每年的第一天定为立春,惊蛰为二月一日……小寒为十二月一日。这样既符合天体运行的实际,也有利于农业活动的安排。沈括提倡的“十二气历”虽未被采用,但在科技史上意义重大,比其后英国气象局使用过的肖伯纳历要早八百多年。

来源:上城区社科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