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国家社科基金 | 重大项目“考古发现与中古文学研究”免于鉴定结项

发布时间:2022-02-14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浙江大学文学院胡可先教授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考古发现与中古文学研究”(批准号:14ZDB065),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审核准予“免于鉴定”结项(结项证书号:2021&J194)。

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考古发现与中古文学研究”借助中古以石刻、写本、实物、遗址为主的出土文献,多层次多元化地探讨和解决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这一中古时段文学中的重要问题。

(1)考古发现与中古文学史建构。中古文学史的编纂和研究虽然走过百年的历程,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弱点、盲点、偏颇和歧见,诸如文学自觉问题、单线思维问题、学科限制问题,这些都受到了学术界不同程度的质疑。随着新出文献的逐渐繁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旧有的研究模式,开拓新的研究空间。新出文献中最为重要的两类文献是石刻文献和写本文献,这两类文献为中古文学史研究的原典文献。中古时期的新出文献呈献出更多的文学史内涵,也是中古文学研究的重要载体,利用新出文献可以促进中古文学史研究的多元化进展。

(2)考古发现与唐代文学家族研究。考古发现的史料尤其是新出墓志具有多重属性,其中最为突出者是其家族因素。墓志的家族因素从文本、文字、文体中表现出来。它与家族谱牒和家人提供的行状密切相关,也是古人聚族而居和聚族而葬之风的突出体现。中国文学具有家族传承的属性,而墓志铭最能体现家族文学谱系的脉络。唐代的世家大族关合政治与科举,体现出家学传承和文学传承,推动了文学的演进和发展。

(3)石刻史料与唐代文学研究。首先对于作为文章的中古石刻文学进行文体与文类方面的梳理,接着立足于新出墓志探讨其起源与成立的时代,进而论述墓志文体志文和铭文的特点、功用及相互关系,最后阐述新出石刻与中古墓志文创作的新变问题。重点对于诗人墓志的研究,在《唐代诗人墓志汇编·出土文献卷》的基础上,选取三十余位重要诗人墓志进行较为详尽的笺证。

(4)写本文献与唐代文学研究。立足于新出土的敦煌文献、吐鲁番文献以及日本等国回传的写本文献,以研究中古文学的产生语境与发展演变。考察唐代文学写本的形态,厘清唐代写本文献的类别。在对这一时期写本文献总体把握的基础上,集中于唐诗写本的研究,剖析中古时期文学大家薛道衡、王勃、李白、李峤、白居易、杜牧等存留于世的写本,同时进行写本与集本的对比研究。

(5)丝路重镇与中古文学研究。 “丝绸之路”是起始于古代中国而对于中外商贸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的交通道路。在这漫长的丝路沿线上,中古时期出现了很多丝路重镇,演绎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举其要者即有长安、洛阳、兰州、武威、酒泉、张掖、陇西、敦煌、瓜州、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北庭、龟兹、碎叶、喀什、于阗、固原、楼兰、若羌等二十多个。通过丝路重镇留存的文学和文化的钩稽,呈现出中古文学的在丝路重镇的发生与传播情况。

(6)考古资料与唐诗名物研究。古典诗词中涉及的名物词很多,而且每个名物词,既有其原生状态的内涵,又有处于诗词当中的文学和文化含义。本成果研究对象为唐诗名物,通过出土文献和传世图谱或实物与唐诗的记载和表现进行印证,尽可能准确揭示名物在诗歌的内涵,以及所承载的文学文化意义。

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在学术史上,新材料的发掘和运用一直贯穿着近代学术发展的整个过程,新的考古发现呈现出了中古时期尤其是唐代许多湮没在历史中的片段细节,使得今天对魏晋南北朝到唐代社会的构建可以逐步从单一走向多元、平面迈向立体,这对于我们寻找中古曾经失去的世界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正是因为大量的考古发现,中古文史研究才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造成了全新的气象。本成果是利用考古发现研究唐代文学的全新课题。

(1)发掘石刻文献意蕴,打破了中古历史和文学研究的界限。中古时期的大宗是碑志,这是学术研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考古发现的石刻文献,经过整理和汇集,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原石,二是拓片,三是释文。碑志本身既是历史遗存的再现,也是文学艺术的表现,碑志的解读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中古历史和文学研究的界限。

(2)揭示写本文献内涵,探究中古文学传播与交流的重要问题。写本是纸张发明以后迄今为止一直使用的书写工具和文字载体,而在简帛文献之后和印刷术发明之前的中古时期,更是一个无可替代的时代。考古发现中的中古文学写本以敦煌写本和吐鲁番写本为多。这些写本不仅提供了文学研究的文本材料,而且涉及到文学传播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问题。

(3)立足出土实物印证,拓展文学研究的新途径。考古的对象主要是实物,用以研究中古文学的途径也非常广泛。本成果利用考古实物以研究唐诗名物,探讨出土遗物与唐诗表现、名物与诗境的关系,以及诗中名物专题考证等,探索唐代文学研究的新途径。

(4)重视考古遗址考察,扩大中古文学研究空间。考古发现数量最多,众多的唐诗篇章,不仅可以在传世文献中得到证实,而且可以通过考古遗址的方位和规模相互印证。诸如唐代宫殿遗址以大明宫与华清宫最有代表性,唐诗中表现这两个宫殿的作品也最为集中。文学、文献、实物三者结合,为长安宫殿的动态研究及其文学表现提供了可资对比的立体空间。

项目负责人简介

胡可先,文学博士,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唐诗之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中文学科教指委委员,浙江省文史馆馆员。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出土文献等领域的研究。个人专著有《杜牧研究丛稿》《杜甫诗学引论》《中唐政治与文学》《唐代重大历史事件与文学研究》《出土文献与唐代诗学研究》《新出石刻与唐代文学家族研究》等十余部,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