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宋朝如何过腊八节

发布时间:2022-12-30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两宋文明在中国历史上有它的独特韵味。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无论是物质世界的光彩夺目,还是精神世界的审美意趣,宋文化总让人感到意味深长。让我们跟着《夜听宋韵》,回眸两宋文明,品味文化精髓。

节日民俗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中国的社会风俗在魏晋时期得到充分发展,至宋代开始定型。宋代继承并发展了传统的节日民俗,不仅为原有节日增添了新的内容,还产生了很多新的节日,岁时风俗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备。近世的节日框架在宋代基本确立,比如腊八节喝腊八粥,就是在宋代正式确立下来的。

今天是腊八节,腊八粥您喝了吗?关于腊八节的起源众说纷纭,据资料介绍:喝腊八粥的习俗起始于宋代,宋朝吴自牧撰《梦梁录》卷六载:“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寺等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此时腊八煮粥已成了民间食俗。

民间还有一个说法,腊八节出于人们对抗金英雄岳飞的怀念。传说岳飞率部抗金,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 十二月初八这天大胜而归。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陆游在《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中写道:“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诗中说早晨喝了寺院舍的粥,肚子不饿,心情渐好,感觉江边的小村草木渐萌,有些新春的景象了。时序一进入腊月,宋朝街市上的年味就越来越浓了,家家户户开始用猪肉、羊肉、鱼肉腌制腊味,腊味不但可作年货,还可以储存到次年夏天:“腊月内可盐猪羊等肉,或作腊法鱼之类,过夏皆无损坏”。临安的富贵之家,遇到了下雪天气,还要“开筵饮宴,塑雪狮,装雪山,以会亲朋,浅斟低唱”;若是晴天,“则邀朋约友,夜游天街,观舞队以预赏元夕”——那些准备用于庆贺元宵的歌舞队,早已在大街上彩排开了。

踏入腊月首先迎来的是腊月初八的“腊日”,也叫“腊八节”。宋朝的寺院在这一天,要选用“胡桃、松子、柿栗”等小巧食材,煮成“腊八粥”,赠送给施主之家。药店则将“虎头丹、八神、屠苏”等中药材装入小布囊,叫作“腊药”,“馈遗大家”,用于腊月的保健。寻常人家也会做“腊八粥”,邻里之间还要相互馈赠礼品。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十二月初八日,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宋人将腊八传统节日发扬光大,融合了佛教传说、施舍济贫等因素,确定了喝“腊八粥”这一风俗习惯,并传承至今,历久弥新。翻阅宋代文献对于腊八节的记载,我们可以感受到宋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社会贫困阶层的关注,这在古代是难能可贵的。

一碗腊八粥胜过一箱药,小小一碗八宝粥,恰巧符合了健康膳食的三个原则: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与原料单一的白粥相比,腊八粥中添加了各类五谷,营养更丰富,具有健脾、补气、安神、养血等效用。往年的腊八节,一大早,灵隐寺、上天竺的法喜寺,净慈寺都会向百姓施粥,大家清早就去排队。其实,谁家都可以自己熬粥,但是百姓排队喝到一碗庙里带着吉祥意味的热粥,为的就是在即将到来的新年有个吉祥的开端。

今年腊八,因为疫情各大寺院取消了施粥,您不妨学学宋人,放下繁杂的事务精心DIY一碗腊八粥,给家人、给自己,给亲朋好友,品味出生活的闲逸志趣,暖心、落胃。

可以参考灵隐寺的专属配方,照着来就可以了。先手工敲去白果硬壳再剥皮淘洗,蒸熟冷却后放冰箱保存。莲子则需要三小时泡发,最好是每小时换水一次。接下来,水烧开,原料依次放下。每下一种新料,都要大火煮5分钟,再转为文火煮,要一直搅拌以免粘锅。第一个下的是芸豆,15分钟后,下红豆、花生、莲子;再等30分钟,放糯米和大米;再20分钟,放红枣;再15分钟后,放桂圆、蜜枣、白果。出锅前10分钟放白砂糖。起锅前关火,静置10分钟。最后撒上桂花,添一丝杭州独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