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与你同行-约会古今名门家训⑧ | 《范氏家训》:代不分书 书不出阁

发布时间:2022-12-03

|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浏览: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研究成果

《天一阁主——范钦传》(戴光中

1560年,明嘉靖年间一个寻常日子,在宁波的月湖畔,伫着一位身躯单薄的老年文士,眺望一湖萧瑟,喟然惆怅。

此公姓范,名钦,字东明,自27岁那年高中进士,踏上仕途。这一年,56岁的他结束了近三十年的为官生涯,回到了家乡宁波。

从政之暇,范钦酷爱读书,为官时每到一地,都要广搜书卷。迟暮之年,他就在范氏故居里,修建起藏书楼“天一阁”,用来珍藏他毕生所收集的书籍。

至今已有450余年历史的天一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还是世界现存最古老三大家族藏书楼之一。古今藏书之家数以千计,多传几世就湮没,为何天一阁能够保存至今?答案或许就藏在范氏的严苛家训中,“藏书归子孙共有,非各房齐集书橱钥匙,不得开锁”,这就有了后来的“代不分书,书不出阁”一说。

已退休的宁波大学教授戴光中曾创作了一本人物传记《天一阁主——范钦传》,他表示:“撰写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我要衷心感激传记主人公范钦,这位乡贤前辈给予我的教益,虽然时隔500年,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魅力。”

解职回乡 读书郎成了藏书家

范钦可不只是个藏书家,他27岁就中了进士,全国第41名,后来官至兵部右侍郎。

范钦出身贫寒,家里连书都没有几本。究竟是什么让这样的范钦取得如此成就?答案是发奋读书。

幼年时,范钦买不起书就到别人家去借,借不到书就抄书。从政之暇,范钦依旧酷爱读书,为官时每到一地,都要广搜书卷,总是非常留意搜集当地的公私刻本,特别是历来不甚为藏书家重视或无力获得的各种地方志、正书、内部资料等。对于那些买不到的书,他就雇人私刻,光他雇的抄手一度就有20余人。

然而,当时严嵩父子当权,民生疾苦,国事日非,范钦心灰意懒,解职回乡,开始于宅东建造藏书楼,并命名为“天一阁”,当时藏书七万余卷。

为何取“天一”两字?

天一阁前有一座水池,池名“天一池”,经暗沟与院旁的月湖相通,以蓄水防火。据清代学者全祖望《天一阁碑目记》称,由于范钦在刚刚建设之初,曾建一水池于下,后来又搜集石碑刻,得到龙虎山天一池石刻。于是,范钦便就以“天一”为此阁之名。

另一种说法是:既然是建藏书楼,书纸最怕的就是火,受汉代学者郑玄注解《易经》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启发,把书楼题名为“天一阁”,是为“以水制火”的意思。

家训如山  守业更比创业难

清代名臣阮元在《定香亭笔谈》中曾慨叹:“范氏天一阁自明至今数百年,海内藏书之家惟此岿然独存。”

藏书楼建成后,为了让这一楼书能够长长久久地传下去,范钦采取了方方面面极尽周密而细致的保护措施:除了命名,在书楼布局上,他设计了“以水克火”;在书籍保存上,他在书橱里放芸草防虫,在书橱底下放英石吸潮;他规定“烟酒忌登楼”,其子范大冲继承后,又定下严苛的家训:“藏书归子孙共有,非各房齐集书橱钥匙,不得开锁”“不得私自领亲友入阁;子孙也不得无故入阁。如有违背,所受惩罚是不予参与祭祀”……

据天一阁博物院院长庄立臻介绍,范钦分家产的故事,是天一阁历史上最闪光的一个瞬间,向后人传递着不畏艰难、爱书护书的精神。

1585年,八十高龄的范钦油尽灯枯。如何托付这些浩如烟海的书卷?成了他最忧心的事情。

范钦有二房儿子,只是次子早夭,留有妻儿。反复思量后,范钦晚年把家产分成两份,一份是所有积蓄白银万两,另一份是天一阁和一楼藏书。每房只能选择继承一份,继承银两的可以自由花费,继承书楼的则要永远承担起护书护楼的责任,让书楼永不分离流散。大儿子范大冲领悟到老父亲的良苦用心,抢先一步选择了继承天一阁藏书楼。从此,天一阁藏书楼就有了“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世代家规。

这场家族的护书“接力赛”整整传承了13代子孙。

范钦第13世后人、83岁的范若章老人一直忙于修家谱,据他透露,现生活在宁波的范氏后裔有两支:一支位于宁波西门外卖鱼桥附近的大祠堂,但其所属的后裔已失去联系;另一支位于宁波湖西河的小祠堂,先祖就是范钦,宗族谱排行,就像一首诗,“上、邦、多、盈、若、思、久、章、兴、啟、发、亦、世、昌”,后人们严格按照辈份为子孙取名。

“慎终追远”,这是重修范氏家谱的目的。家谱的末尾,更是告诫子孙,要相互之间保持血肉联系,相互激励、健康生活。“希望范氏后人不断补充更有价值的文字、图片、影视等历史资料,使家谱更生动亲切、丰满和谐。”范若章说。

三大家族藏书楼  签署《宁波共识》

一个家族的长盛不衰绝非偶然,范氏子孙谨遵祖训,也并非真的顽迂不化。清康熙十二年,名儒黄宗羲成为第一个破例登阁的外姓人,这是范氏子弟一致的决定。之后,天一阁逐渐结束对外封闭的状态,有选择地向一些大学者开放。

黄宗羲在后来写的《天一阁藏书记》中感慨:“常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

天一阁现存的古籍善本,大都为明代的刻本或抄本,有的已成为海内孤本。岁月沧桑,具有悠久历史的藏书楼愈加稀缺。

今年11月18日,“Tianyi Talk:书·话——世界现存最古老三大家族藏书楼云端对话”在浙江宁波天一阁博物院状元厅举行。

活动最后环节,天一阁博物院、意大利的美第奇洛伦图书馆和马拉特斯塔图书馆共同签署了《宁波共识》,其中指出:藏书是人类重要的文化传统,藏书楼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让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典籍为数字时代的人类继续贡献智慧,让书籍继续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

对于范氏家族的藏书、护书故事,网上一条高赞留言是这么说的:司马迁曾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读书人总要像天一阁的建造者和传承者一般,要保有人文精神的纯粹性,不能为功利所轻易左右。

浙江范氏寻访打卡点

宁波姜山镇茅山村范钦墓

宁波天一阁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