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省第二十一届哲社奖获奖成果 |《冷战与学术:美国的中国学(1949-1972)》

发布时间:2022-12-28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浙江大学张杨教授所著《冷战与学术:美国的中国学(1949-1972)》一书,2019年7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获2021年“浙江省第二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基础理论研究类)。

简介

该书探讨了中美冷战对峙背景下,美国中国学的曲折发展历程,以及政治与学术不断交互作用而产生的张力。作者认为,特殊“国家安全”形势下,联邦资助学术研究获得了一定的合法性,官智密切合作成为其时的显性现象;中美冷战对峙使中国学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但与此同时,学术独立性和客观性受到冲击,学术研究与咨政研究的边界变得模糊;中国学界的代际更替有助于推动美国改变对华政策,但在美国调整对华政策的决策过程中,中国学专家所起的作用并非决定性的。

成果的主要观点和学术贡献:

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对冷战产生的社会与文化效应,特别是冷战影响下“政治与知识”(官智)互动关系的研究日益引发关注。中美关系是冷战时期最为重要的一对双边关系。冷战前期双方处于尖锐对峙状态,美国一度视中国为“比苏联更具威胁”的敌人,这一夸大了的“中国威胁”形象反过来强化了美国对华敌对与遏制政策。在中美对峙的历史背景下,美国中国学(Chinese Studies)因应“冷战需求”迅速繁荣与发展,并以一种特殊方式介入到美国对华政策制定与  实施的各个环节。冷战时期美国中国学的发展实态清晰揭示出学术研究发挥的不可替代的“咨政”作用,政治资金和政治运作对学术的反作用力,以及政治与学术不断交互而产生的张力。除此以外,“冷战共识”压力下中国学专家个人的政治倾向、学术思想、价值尺度乃至命运沉浮,亦是该书关注和探讨的课题。

该书提出并尝试予以解答的问题如下:

其一,“冷战需求”与美国中国学之间的互动关系。从中国学的发展脉络来看,中美冷战对峙对美国的中国研究和亚洲研究发展产生了正反两方面影响。其二,美国的中国学,广而言之,美国区域研究的动力源和推动力量究竟是什么?区域研究的产生源于美国学者学术视野和研究兴趣的扩展,源于社会科学发展带来的跨学科的研究冲动,源于其时占据主导的科学主义思潮。并且,即便是在“冷战共识”时期,也有相当多的学者始终坚持学术性追求。只不过,官智密切合作、行政机构介入区域研究是其时更为显性的现象。其三,中美冷战对峙时期美国中国学学者的徘徊与选择。大多数美国社会科学家或多或少受到冷战的影响,一方面不太情愿地接受了带有强制色彩的政治“共识”,一方面又发自内心地关注冷战形势,希望可以贡献自己的知识力量,甚至借此分享国家权力。其四,如何评价中国学对美国冷战政策以及对华政策的影响?中国学界的代际更替有助于推动美国改变对华政策,尼克松对华政策的调整虽然是在避开官僚体制的条件下实现的,但却比前几届政府受到了更多的中国学专家的影响。然而,在美国调整对华政策问题上,中国学专家所起到的作用并非决定性的。

该成果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冷战时期美国中国学的发展实态清晰揭示出学术研究发挥的不可替代的“咨政”作用,资金和权力运作对学术的反作用力,以及学术与权力不断交互而产生的张力。这一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其一,当下中美关系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大国对抗特征,了解冷战历史的多重面向,特别是了解冷战引发的社会和文化层面变革,变得尤为重要。其二,中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20世纪的“美国经验”亦极具参考价值。其三,对于中国学术界来说,这一成果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国学创生和发展的外部因素,对其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知。其四,这一研究是一个较大研究课题的一部分。通过考察冷战时期美国的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播,希望能够探究战后美国构建全球学术话语体系的进程及其利弊得失。通过回顾和批判美国的历史经验,还可以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作者简介

张杨,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世界现当代史、美国史、冷战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