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千人宣讲•百人访谈​(33)| 曹锦炎:汉字是中国文化自信的基础

发布时间:2022-12-25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浙江省社科联开展“社科学者千人宣讲、百人访谈”活动,组织广大社科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全面解读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力宣传新时代浙江发展重大标志性成果,在全省社科界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本期推出浙江省儒学学会会长曹锦炎文章《汉字是中国文化自信的基础》。

一、为什么要不断发挥古文字在增强文化自信中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汉字由古文字向今文字发展,是传承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和基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最近考察安阳殷墟遗址时所指出的,“中国的汉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在传承中国文化方面,古文字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自信的典型代表。深入解读与研究中国古文字,能够极大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同时,我们也要自觉承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使命:一方面,继续加强对古文字材料自身的深入研究,将其打造为树立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可靠工具;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利用各种传统及先进的传播手段,向广大人民群众推广和普及古文字,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豪感。

二、怎样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古文字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视和研究古文字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环。早在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便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如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等,要重视这些学科,确保有人做、有传承。总之,要通过努力,使基础学科健全扎实、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冷门学科代有传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辅相成、学术研究和成果应用相互促进。”2020年中宣部、教育部等八部委更是联合发文,印发了《“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总体规划》,随后各相关高校古文字学科建设如火如荼,目前已有清华、北大等11所高校入选第一批古文字工程名单,我更是有幸被推选为古文字工程委员会委员。工程的设立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古文字等冷门“绝学”所寄予厚望的具体行动。古文字记载的不仅是语言文字,更是中国的先秦历史和优秀傳统文化。作为古文字和中华文明发展工程的直接参与者,我们要继续奋勇前行,为了更崇高、更伟大的目标而勇往直前,在用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不断贡献古文字智慧。

三、如何使古文字研究既有特色也有传承

近年来,因为习近平总书记对考古学、古文字学等的不断重视与倡导,逐渐将此类冷门绝学变成热门显学,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生逢其时”,更为我们今后发展古文字,推动古文字学科建设指明了方向。结合自身具体实际而言,一方面,我们要重视古文字的工具属性,在解读各类古文字材料的同时,结合考古材料、文献资料等,将古文字运用于考古学、历史学、文献学、书法学等相关领域,产出一批独具特色的研究成果。另外也要紧跟现代化步伐,注重古文字数字化图像处理及推进研究,利用人工智能构建古文字学的前沿学科。另一方面,在不断加强学科交流与交叉力度,推动古文字与考古学、文献学及书法等的多学科交叉的同时,更要站在全省乃至全国的高度,加强多学科交叉,充分利用与整合全省各高校及科研单位已有学科、学术资源,团结全省古文字研究力量,积极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前沿科研课题,产出一批优秀论著。并在此过程中积极培养与扶持一批有志于从事古文字研究的年轻学者,使古文字研究工作既有特色,也有人才,从而使古文字学代有传承,不断发扬光大。

总之,通过学习二十大报告,我们要树立崇高理想与目标,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发挥专业特长,“埋头苦干、奋勇前进”,为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曹锦炎  浙江省儒学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