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文明在中国历史上有它的独特韵味。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无论是物质世界的光彩夺目,还是精神世界的审美意趣,宋文化总让人感到意味深长。让我们跟着《夜听宋韵》,回眸两宋文明,品味文化精髓。
冬季天干物燥,防火一事不可忽视。不仅现在的人们重视防火,古人也是如此,消防机制的建立一直贯穿于中国的古代王朝。根据文献来看,早在周朝,管理用火安全的官员“司烜”就设立了。《周礼·天官》中记载,在每年的秋冬时节,司烜要用木槌敲大铃,走街串巷,提醒百姓注意防火,这在古代被称之为“喊火烛”。
到了汉代,随着人们防灾意识的增强,专门的消防理论出现了。东汉史学家荀悦记录了人们对火情的看法:“先其未然谓之防......防为上,救次之,诫为下”,成语“防患于未然”便出自于此。唐朝时期,专门消防灭火的组织称之为“武候铺”,长安、洛阳等大城市的各个集市和坊里都有设立。“武候铺”除了人员之外,还储备有消防的工具,如水袋、皮袋、溅筒灭火器等。
《武经总要》内页
宋代厢坊制逐渐替代了坊市制,“厢”类似今天的街道,作为城市中的基层行政单位负有消防责任。据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三《防火》中记载,汴京城内的街巷,每隔300步设一所“军巡铺屋”,有“铺兵五人”,负责夜间巡警,防火防盗。城内的高处,又建有砖砌望火楼。根据北宋初年出台的《营造法式》法典规定,城中建造的望火楼高约9米以上,用来观察城中火情。这种设施在北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里也可以得到印证。
北宋·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局部
南宋时期的城市中也设有望火楼,现在桂林市城北的鹦鹉山石壁上仍然保存着南宋咸淳七、八年(1271年、1272年)镌刻的当时全城总平面图。从图上可以看出,望火楼位于该城宝贤门和镇铃门之间的山上,与城墙连接,它是一座建造在立柱上的方形2层楼,士兵站在楼的平顶上可以瞭望全城火警。杭州的吴山上仍旧保留有宋代的望楼遗存,俗话“城隍山上看火烧”说的就是吴山望楼。它在民国时期依然在发挥消防的作用,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原来的木楼变为了今天的砖瓦楼。
宋代的望火楼还有指挥火灾的扑救功能。这是因为在望火楼不远处,通常就驻有专门用来扑救火灾的“潜火队”,这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专职城市消防队。南宋时期,临安城的望火楼有23座,官兵数量5100余人,还专门配备了水袋、水囊、云梯、唧筒(古代水泵)、麻搭(一种在长杆顶端缚扎散麻,蘸吸泥水灭火的工具)等消防设备和设施。
南宋时期在城市规划中还出现了用于防火的特殊街巷——“火巷”,也叫备弄。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武昌古城发生了一场大火,被烧商户有一万多家。事后,鄂州知府决定开辟“火巷”以防火灾,在多个建筑群之间设置一些又深又窄的小巷,巷的两边带有排水的明沟,当发生火灾的时候,它就成为了消防安全通道,既可以疏散人员,又可以避免火势蔓延。这种做法因为行之有效,被逐渐推广开来。
云梯图
从古人的防火智慧中,我们可以窥见现代消防技术的雏形。从朴素的打更人到先进的城市消防队,无不体现着民本思想,也从一个侧面呈现了时代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来源:杭州市上城区社科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