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文明在中国历史上有它的独特韵味。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无论是物质世界的光彩夺目,还是精神世界的审美意趣,宋文化总让人感到意味深长。让我们跟着《夜听宋韵》,回眸两宋文明,品味文化精髓。
《礼记》中记载,“鸡初鸣,咸盥(guàn)漱”。看来,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已意识到保持个人卫生对预防疾病的作用,养成了每天洗手漱口的好习惯。所以,我们从《诗经》中才能读到“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qiú qí),齿如瓠(hù)犀”这样形容女子仪容整洁的诗句。
秦汉时期,个人卫生开始有了法规依据,政府规定官员每五天一休沐,即五天要洗一次澡。考古学家也发现,汉朝时城市中普遍设立有公共厕所,称之为“都厕”,可见,对百姓的卫生习惯养成也形成了制度和规范。唐代开始,政府专门设立了管理公共卫生的官员。这种国家委派官员专门管理公共卫生的做法在两宋时期愈加重视,在专业性上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宋人吃饭、赏花、祭祖之前已经养成了认真洗手的习惯,南宋画作《盥手观花图》正是这一良俗的生动写照。南宋的医书《严氏济生方》中首次提到了牙刷:“每日清晨以牙刷刷牙,皂角浓汁揩牙,旬日数更,无一切齿疾。” 看来牙刷在宋代已经成为民众的生活日用品。
南宋·佚名 《盥手观花图》
宋代的牙刷也叫作“刷牙子”,通常用木头制成,一头钻出若干小孔,插上马尾毛。据《梦粱录》记载,临安城著名的商铺中有“凌家刷牙铺”“傅官人刷牙铺”等专营店。可见,在当时的城市里还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
牙刷柄 成都中医药传统文化博物馆
还有对所有人开放的被称为“浴堂巷”或“香水行”的公共浴室,这类浴室的门上常常悬挂一个壶作为标志。甚至,在大大小小的寺院里也设有浴室,供信徒沐浴。大文豪苏轼曾作过一首《如梦令》,诙谐幽默:“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看来东坡先生还享受到了浴堂的搓背服务。
宋代厢坊制逐渐替代了坊市制,城市的民居变得壅(yōng)塞,城市生活垃圾以及沟渠堵塞带来的排污问题不仅影响居民的健康,还会引发疾病流行。“街道司”是北宋政府针对城市卫生工作设立的管理机构。在南宋临安城,每日有“扫街盘垃圾者”,看来专门的环卫工人也出现了。
除了重视公共卫生,全民健身也备受推崇。“儒而知医”成为一种时尚,不少文人如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陆游等皆通医学及养生之道,还涌现了陈直、邹铉、丘处机等颇负盛名的养生家。著名的健身防病操《八段锦》就出自宋代,因有8幅导引图,遂名八段,一招一式优美自然,如同展示一幅绚丽多彩的锦缎,故称为“锦”,经常练习,祛病健身,效果极好。
《八段锦册》 台北故宫博物院
以史鉴今,宋代公共卫生管理的经验也提醒了我们:行之有效的卫生体系,其关键在于整个社会形成抵制危险行为的风气,以己度人才能保障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这一点对于新冠疫情的当下也不无指导意义。
(杭州市上城区社科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