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省第二十一届哲社奖获奖成果 |《从作为普遍哲学的现象学到汉语现象学》

发布时间:2022-12-17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浙江大学王俊教授撰写的《从作为普遍哲学的现象学到汉语现象学》论文,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第7期。获2021年“浙江省第二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基础理论研究类)。

简介

作为普遍哲学的现象学体现出一种框架形式上或者规范意义上的历史性、多元性和包容性,从而使事实的多元性成为可能,包括主体建构的多元性(自我与他我)、交往共同体的多元性、作为沉淀物的习俗和文化传统的多元性、知识的多元性、文化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多元性,如此等等。这种具有非现成性、历史性和开放性特征的现象学为一门跨文化哲学奠基,也使得现象学与汉语思想传统的结合成为可能。现象学回返多元的生活世界的姿态以及出离西方传统逻各斯主义的趋向,消解了客观主义认知模式下对象相对于主体身体感知的优先性,消解了彼岸先验世界相对于此岸生活世界的优先性,也消解了西方传统范畴体系相对于东方实践智慧话语的优先性,在思想旨趣上与中国思想资源融合互明。今天汉语现象学在跨文化理解和中西思想资源的“共创性”上成为世界现象学和汉语哲学的典范之一。一方面汉语思想资源借助于现象学方法以“如其所是”的方式得到表达,从而撑开了新的阐释空间,借助现象学的方法对儒家、道家、佛教思想的重新阐释将传统思想资源带入当下的生活;另一方面现象学传统在汉语语境中实现了“接着讲”,心性现象学、现象学的家园学、现象学与中国传统审美经验等论题既回应了现象学哲学的核心关切和基本立场,又为现象学的原创性发展提供了更广泛深入的视角和议题。现象学与汉语思想传统二者相互间的激发和重演,形成了思想间和文化间的良性互动。

纵观现象学运动的发展历史,现象学哲学并非先天地从出于欧洲或者希腊,尽管迄今为止的现象学经典多数来自于欧洲世界,但未来能够超越自身的思想发展则可能来自于其他语言和文化传统,这些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传统都可以在“现象学之道”上对已建构的观点进行审视和反思,贡献出自身的原创性成果。作为方法的现象学并不声称某一现成立场和特定文化传统的普遍化,而是作为跨文化哲学的方法为多元的历史关联提供了法则说明。循着现象学方法本身的理路而入,历史性、多元性、跨文化经验的空间自然被撑开,丰富的哲学论域得到拓展。在这个意义上,在当代,当现象学哲学在其源发之地逐渐退出思想界的核心区域之时,现象学与不同思想传统的融合互明却正在展开,汉语现象学无疑是其中的重要进路。今天,汉语现象学不仅是现象学运动中基于中国文化和汉语本位的地域性局部发展,也不是在某些问题、某些领域中的比较研究,而是承接了整个现象学运动的原创性开拓,是“现象学之道”的自然延伸和未来组成。现象学正通过汉语被“接着讲”,现象学传统在汉语现象学中得到沿续,开拓出中国哲学和世界现象学的发展可能性。未来的现象学可以也应当是讲汉语的。

作者简介

王俊,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当代欧陆哲学、现象学、跨文化哲学、非洲哲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