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10日,由浙江省之江青年学者社会管理组、浙大城市学院幸福城市研究院共同主办的“推进中国式地方治理现代化的浙江实践研讨会”在杭州举行,来自省委政研室、省委办公厅、省农业农村厅、杭州市信访局等相关部门领导,以及社会管理组之江青年学者20多人参加。研讨会由浙大城市学院钱塘学者教授倪建伟主持。
浙江省社科联规划处副处长徐达在致辞中指出,“中国式地方治理现代化”对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浙江省作为先行探索与实践“中国式地方治理现代化”的省份,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诸多宝贵经验与案例,要充分总结其背后规律与启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事业贡献浙江经验和浙江智慧。
浙大城市学院幸福研究院院长、共同富裕研究院院长吴红列教授表示,浙大城市学院幸福研究院愿为之江青年学者为代表的广大青年学者搭建学术研究和交流的平台,倡导加强问题意识,开展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浙江实践作出理论贡献。
浙江省委政研室原正厅级副主任郭占恒发表嘉宾演讲,他指出青年学者既要埋头搞案例,又要抬头看方向,干实事,也要干大事。他认为,我们闯过了今年中美博弈、气候危机、俄乌冲突、新冠疫情“四大关”后,接下来要完成“战略目标”、“新老交替”两大布局,指出浙江省要充分发挥窗口作用,以先行优势进行地方治理工作布局。他用五个“全面把握”说明了我省青年学者在进行案例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杭州市信访局综合指导处处长孙国兴发表嘉宾演讲,重点介绍了杭州市信访工作主要分为四大模块,依靠政府制度与规定,建立起民意收集机制的同时借助媒体推动与专业带动,通过以上四项工作的开展来推动人民建议的征集。并诚挚邀请与会之江青年学者从学术角度能够提出更有建设性、更有理论高度的人民建议,助力杭州市信访工作更好更优开展。
之江青年学者、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邵安,基于外部价值嵌入与内部结构保全的“双元”情境分析框架,以浙江省重大决策为案例,探讨了民主价值在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机制中的演进阶段和深层动因,认为多元主体权力监督与制衡,特别是加强第三方中立性是坚持与保全民主价值的重中之重,进而针对深入推进中国式民主决策和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提出了相关建议。
之江青年学者、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荣超,基于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背景和健康中国行动的视角,以桐庐县为研究样本,探讨了如何破解居家养老难题,认为应稳步推进以“居家为基础、机构为依托、医养有机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从“健康养老场所统筹规划、健康养老服务提质增效、健康养老机制长效构建”等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之江青年学者、湖州师范学院罗亚娟,基于湖州市工业低碳转型的地方实践,以工业低碳转型的机制创新及其内在逻辑为核心问题,以生态现代化理论为分析视角,探讨了湖州市工业低碳转型实践的内在机理和深层逻辑,认为湖州市工业系统的生态转换包含“经济生产的低碳化”和“低碳生产的经济化”两个核心机制,实现了生态现代化视角下湖州工业碳治理研究的机制创新。
之江青年学者、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高芳芳作书面发言,基于媒体融合视域,以长兴传媒集团为案例,探讨了县级融媒体参与地方媒介化治理的问题,认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媒介与社会治理的融合是让一个市场空间有限的县级媒体生存并实现可持续的关键点,提出在媒体融合时代,县级媒体应在新技术支持下更好地参与地方治理、服务本地用户。
之江青年学者、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所徐伟兵,基于乡村建设的视角,以杭州市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为案例,探讨了未来乡村发展的路径,提出了“何谓传统”和“何谓发展”两个问题,认为传统是有基底和逻辑且一直变化的,青山村关于土地利用、社会组织和观念形态的发展经验是传统的再造,同时基于青山村发展的经验与总结对构建文化生态共同体和创建乡村文明新形态提出了建议。
之江青年学者、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李焕,以浙江省德清县为例,分析了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的成效及潜在风险,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可能的完善路径,发现德清通过流程再造实现了城市土地市场与农村土地市场的直接对接、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创新了农村土地金融,进而提出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优化的建议,为浙江省以及我国东部地区的推广提供了案例借鉴和经验总结。
之江青年学者、浙江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郭海霞,基于乡村振兴的视角,以义乌市何斯路村为例,系统详尽的梳理了何斯路村的发展历程,针对发展现代乡村产业、培养和挖掘乡村振兴人才、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等问题做了深入剖析,并以何斯路村为例进一步提出了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建议。
之江青年学者、杭州市委党校黄鹏进,基于乡村治理背景,以杭州市萧山区楼塔镇大同三村为案例,探讨了运用积分制推进乡村治理的问题,认为乡村数字积分治理有效激发了基层群众的参与感、主体感,重建了农民与村级治理的有机关联,为构建乡村“共建共治共富”治理格局注入了活力,并提出了“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推进乡村治理的治理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