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冷板凳坐出了大成果。湖州师范学院李学功教授等著《战国史》(十卷本)丛书,2020年7月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获2021年“浙江省第二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基础理论研究类)。
简介
该书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战国史”(批准号:2019—198)的最终研究成果。战国史研究一向被认为是中国先秦史研究中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战国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研究性的专题成果荦荦大观,异彩纷呈,但自上世纪杨宽先生的《战国史》问世后,至今缺少一部贡献学界和社会的能够集中反映战国大历史时代系统性、多面向的多卷本著作。这不仅因为属于战国时期的文字史料和文献考古材料较为缺乏零乱,研究难度较大。也在于面对战国这样一个战争与变革,旧的拖住新的,新中包含旧的,新与旧交融,新与旧交替,社会大分化、大改组、大变革的时代,要想说清楚制度变革与社会变革的内在逻辑和运转机理,有必要在“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发现和探索,从多学科的视角,重新去做。《战国史》分列《制度变革》《七雄图强》《合纵连横》《百家争鸣》《走向统一》《郡县山川》《科学技术》《物质文化》《文化艺术》和《礼俗生活》(合计十卷),试图以分镜头方式的研究思考,展示波澜壮阔的战国历史,为战国史的研究开拓一个新境界。
该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其学术贡献主要有:第一,有助于理解战国时期政治制度的设计与实践。战国时期制度变革主要表现为国家形态由比较原始的国家(早期国家)向比较成熟的国家形态的嬗递,古典王朝体制向大一统中央集权皇朝体制转变。演进中的列国君权经由“一政”改革,再造为制度的枢纽与核心。礼法制度经历了礼对法的统摄、指导与分配,礼本身的法典化,礼法混一,礼法分野,礼崩法起等的不同阶段,对古代中国政体、法制多所影响和塑造。第二,有助于理解如何利用考古文物中的相关资料解决战国地名问题。由于考古资料的分散性,历史地理学者在研究时,综合性利用考古资料,解决战国史历史地理研究的细节问题并不多见。本成果利用战国时期考古文物中的相关地理资料,综合研究战国各类地名问题,填补了目前我国战国历史地理研究的空白,实现了对出土文物的二次利用。第三,有助于理解秦统一过程中过去不为人所乐道的的第二条战线,以及秦文化的多元性问题。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但政治(包括外交活动)并没有让位于战争,甚至起到了战争所无法替代的作用。特别是秦国以连横破坏合纵的策略,是第二条战线值得特书的一笔。秦国能够实现统一,与秦文化的包容性有很大关系,秦国除了对六国文化的充分吸纳之外,对西戎、巴蜀等民族地区的文化也能够大量吸收,包括西戎的马匹、巴蜀的兵器,甚至来自中亚、欧洲的文化都通过欧亚草原传到秦国。第四,有助于理解“直到中国进入近代社会以前,战国之后的科学技术在各个方面虽然有很大发展,但没有出现像战国时期那样全面的质的飞跃”的评价分析。在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的传统农业科技不仅已经出现,而且理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以《内经》的问世为代表,中国医学发展到较为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比较而言,战国之后的科技在各个方面虽然有很大的发展,但是在洋务运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新文化运动之前,均未出现像战国时期那样全面的质的飞跃。第五,有助于理解战国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大奠基期的学术判断。战国时代最重要的文化转型就是出现了诸子文化,诸子文化的天道观、世俗性和伦理性,奠基了中华文化的基本面、形塑了中华文化的主流形态。
该成果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该书团队成员从2009年开始,老中青三代学者以一种“甘坐冷板凳的学术坚守和研究定力”(李学勤语)“十年磨砺成一剑”(晁福林语)。主要研究成果在《史学理论研究》《考古学报》《中国史研究》等高水平期刊论文发表,形成了较好的理论观点和学术影响。同时,《光明日报》(理论版)《中国社会科学报》刊发中国先秦史顶级专家李学勤、晁福林书序、书评,《中国史研究动态》围绕《战国史》(十卷本)刊发专题“笔谈”,中国先秦史学会与出版单位合作举办该书首发式暨战国历史文化高峰论坛,中国社科网、光明日报网等国内多家重要学术媒体予以关注,产生良好社会反响。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相关专业院(系)所将该书列为学生必读和参考书目。
作者简介
李学功,男,湖州师范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先秦史、区域社会史、民国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