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李翔:传承海洋文化 充实史学课堂

发布时间:2022-11-28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浏览: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海洋在中国未来发展中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发展海洋经济,维护海洋权益,走向以海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的必经之路。在高校领域,海洋大学的建设悄然兴起。2022年2月,厦门市公布筹建“厦门海洋工程大学”。近日,深圳市也提出加快推动深圳海洋大学建设。

在古代中国,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广为人知外,海上丝绸之路也是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早至先秦时期,齐国就通过海路与朝鲜半岛展开商品贸易。在汉代,番禺是对外贸易的大都会,自南海南下,有都元、邑卢没、黄支等国,杂缯已成为重要的贸易品。六朝时期,虽然南北对峙,但海上贸易依然得到发展,至隋唐时期进一步繁盛。宋元两朝,对海外贸易均较为重视,并设立专门机构加以管理,伴随着指南针的成熟发展,海上丝绸之路达到鼎盛,广州、泉州、宁波是当时著名的三大港。

历史学作为基础性学科,在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历史使命中,同样大有作为。中国古籍浩如烟海,其中有不少关于海洋及对外交往的文献。代表性的有距今两千多年的奇书《山海经》,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上古海洋知识,涉及海洋文化、海洋生态等内容。在正史地理志部分同样有不少关于海外贸易的记载。譬如《汉书·地理志》记载了汉代与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往来。两宋时期,对外交往更为频繁,在史籍上也有所体现。这一时期,相继涌现了梦溪笔谈》《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岭外代答》等重要文献,这对于了解当时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有重要价值。还有域外史籍不容忽视,日本圆仁撰《入唐求法巡行礼记》、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叙述的《马可波罗游记》与唐代玄奘著大唐西域记》一同被称为“东方三大旅行记”。

我们也应认识到,虽然古籍中不乏文献资料涉猎海洋相关内容,但并未成为传统主流史家重点关注的对象,海洋及其文化也未得到士大夫群体的足够重视。古代中国的海洋意识依然不够强烈,陆地是历代王朝首先考虑的问题。长城作为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工程,最早修建于周代,延续至明代,时间跨度达2000多年。这种陆权意识在明清两代表现得更为强烈。从明初“片板不许入海”到清代力行海禁,长达数百年的闭关锁国也是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

受到传统史观及史料局限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历史学课堂对海洋文化的知识传授是有所欠缺的。对丝绸之路的讲解,重心在陆路,海路其次。提及丝绸之路,我们更多联想到繁华的长安城、壮美的敦煌壁画,却对今日仍在发挥航运作用的浙东运河和古老的刺桐城有些陌生。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浙东运河作为大运河的一部分,连接着京杭大运河和海上丝绸之路。2021年,由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组成的“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海上丝绸之路所引领的中国古代海洋文化,不仅得到世界的认可,还为历史学习与研究提供了生动素材。

传承海洋文化,能有效为海洋强国战略服务。如何进一步改进和充实史学课堂也是高校教师需要面对的问题。2021年3月2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的通知》发布,文件要求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新文科建设鼓励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着力培育有新时代特色的中国文化,引领未来中国人文学科人才培养的新路径。这也对历史系课程建设及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试从以下几点加以探讨。

第一,在高校历史系课程设置中,应结合专业特点增设“中国海洋文献选读”“中国海洋史”“中国海洋文化”等课程并编撰相应的教材。目前相关书籍较少,所见仅梁二平等著《中国古代海洋文献导读》,分历史时期逐一介绍了近140种中国古代海洋文献。该著作主要为初学者提供文献纲要,偏重于导读性。一部更契合课程需要的教材应提上日程,新教材应该深化知识内容,学术性和趣味性兼备,在满足高校教学需要的同时,还能为海洋历史爱好者学习提供便利。这类课程也可设置全校公选课,供感兴趣的学生选修,这对传播祖国海洋文化大有裨益。

通史学习是历史系本科课程的基础。现有通史教材,偏重于政治典章制度、思想文化、历史文献等,与海洋文化相关的海外贸易,中西文化交流等内容更多是依附于其他板块,尚未独立出来,这使得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对海洋史并未有足够的重视。在通史课程讲授上,如何让海洋相关内容更为系统化,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此外,还有一些选修类课程可做一定拓展。譬如“中国古代史史料学”“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等课程,可将海洋史文献扩充一定篇幅并形成完整章节。

第二,发挥区域特色,增加社会实践,充实和拓展海洋文化学习。以笔者所在的宁波市为例,宁波以“书藏古今,港通天下”闻名,城市有着悠久的海洋文化传统。2020年8月,井头山遗址的发掘,是目前中国沿海发现的最早史前贝丘遗址,对研究中国海洋文化起源有着重要的意义。该遗址的发掘,得到《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的广泛关注,当年入选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宁波还是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三大港之一,相关遗址较多。市区永丰库遗址是国内首次发现的宋元大型仓库,大量瓷器、丝绸曾由这里走向大海。宁波是近代“五口通商”之一,坐落在老外滩的浙海关旧址博物馆及英国领事馆旧址,也是宁波与海外交往的重要见证者。还有宁波北仑区春晓街道的中国港口博物馆,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国字号”港口博物馆,是今日宁波传承海洋港口文化的重要基地。

宁波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贯穿古今,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充裕的素材。一方面,在课堂学习之余,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将文化现场引入课堂,提升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可以与一些文化机构合作,引导学生做科研项目,培养他们的研究水平。

第三,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探索专业发展新方向。宁波大学是一所新兴的地方综合性大学,依托港口之便,水产与航海一直是学校的传统优势专业。以宁波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为媒介,尝试将历史学与水产、航海等专业相结合,在课程设置上互相融合,大胆探索,积累相关经验。在社会实践方面,也可以开展多渠道的交流,这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还可以拓宽就业渠道。若有可能,未来可在专业设置上有所突破,或与社会单位谋求人才共同培养,进一步促进产学研一体化。这既符合新文科建设的要求,又能更好地服务地方发展,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先秦以来,中国先民通过海洋与世界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均有广泛的交流。中国的火药传入欧洲得到改进,摧毁了中世纪的城堡;指南针的出现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海路也是重要传播路线。佛教与儒、道文化相融合,逐步走向中国化。明清之际,来自南美的番薯、玉米等传入中国,改变了中国人的饮食结构。海洋文化是悠久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海洋强国,需要格外重视传承海洋文化。作为高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对海洋史及相关知识的讲授,显得尤为必要。这也能培养学生的海权观念,增强学生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意识,是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教学的有益举措。

作者:李翔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宁波大学浙东文化研究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