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红色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是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然趋势,对大中小学生成长成才具有得天独厚的育人作用。从广义上看,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所产生的物质层面上的遗址遗迹文物、制度层面上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精神层面上的信念品质传统等各种形态的总和。红色资源在功能上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于一体,构建大中小学红色育人联动体,符合大中小学生成长成才的阶段性、规律性,有利于实现红色资源在各学段思政课的充分利用和有机衔接。
统筹红色资源教学内容,以螺旋递进式链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红色资源的根本属性在于具有特殊的意识形态性,高度契合思政课教育教学的价值导向。依据大中小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和认知发展需求,挖掘和使用红色资源,必须做到遵循各学段特点,在教学内容上螺旋递进。小学阶段的红色教学,以引导学生体验、感悟红色故事为中心,培养优良品德,强化道德情感。具体来说,就是以讲述红色资源背后的故事为主,将其蕴含的道理以小学生能够听懂的语言讲出来,或用形象的表演还原出来,或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突出情境性,让学生受到心灵的震动,形成情感共鸣,增进小学生对历史人物情感、品德行为的体验和感悟。中学阶段的红色教学,以四史教育育人为主,于润物无声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中学生的精神追求。具体来说,以引导学生发掘红色文化资源内涵为中心,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价值观,实现红色资源力量的“内化”,以合作探索的方式学习,教师合理组建学习小组,让学生共同发掘红色资源背后所蕴含的伟大精神,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将爱国情、报国志融入到实际行动中。大学阶段的红色教学,经由“感性认知”“理性认知”到“实践行动”的层层递进,在主动践行红色资源过程中体现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具体来说,以专题形式突出红色历史主题,以“知识点+案例”式的特定专题展开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贯通红色资源案例,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历史及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引导大学生理实一体、知行合一,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统筹红色资源教学平台,以数智化技术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统筹大中小学红色教育数智化平台建设,对红色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十分必要。在数字化、智能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以计算机、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终端,日益成为大中小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交流互动的重要工具,决定了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向网络化、虚拟化、数字化延伸。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学必须实现与新媒体、红色资源的有机融合。一方面,创设红色资源网,建设大中小学红色资源案例库,打造教师的教学红色素材库,减少教师进行教学素材搜集的时间和难度,提高备课、授课的效果和教学质量。各学段要围绕相关主题,结合教材内容,既要建设统一的数字化红色资源,也要构建先后衔接的红色资源教学使用案例。另一方面,大中小学红色资源利用是一个有机整体,要一体化整体设计和实施,使红色资源的利用在大中小学不同学段可以连成线、形成片,螺旋上升,形成教育合力。
统筹红色资源教育主体,以协同创新机制优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红色资源教育主体主要来自家庭、学校、社会,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形成合力育人功效。红色教育首先体现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多带孩子参观红色博物馆、阅读红色历史书籍,感受红色文化的内涵意蕴,传承红色家风、家教和家训,在孩子幼小的心灵埋下红色的种子,育人的效果就会凸显。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不仅要在思政课教学中加强红色资源的利用,还要将其与校园文化、学生活动相结合,形成浓烈的红色育人氛围。不同学段的红色校园文化建设,应依据学生发展特点有所侧重。小学开展红色绘画比赛、红色故事会等活动,中学通过革命事迹诗歌故事会、红色歌曲歌咏大赛等形式,大学通过遴选志愿讲解员、撰写红色主题论文等方式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面对大中小学利用红色资源、推动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实际需求,全社会需要提供载体和制度保障,以实现红色资源“活起来”。同时,红色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国家要进一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好各地革命历史博物馆、纪念馆、遗址遗迹文物等红色基地,以使红色资源完好保存和可持续利用。只有协调好、发挥好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主体作用,才能真正优化红色资源在思政课各学段发挥应有的育人作用。
总之,红色资源与大中小学思政课高度契合,是各学段思政课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的新起点上,一体化统筹红色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有利于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
(本文系2022浙江省“十四五”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红色文化资源案例库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张天华 李莲 台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