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李寒凝 殷裕:数字化助推农地流转提质增效

发布时间:2022-11-15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浏览: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农村土地利用作出的重大部署要求。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着力发展数字农业的背景下,将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嵌入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传统要素中,有助于提高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经济的融合程度,为新阶段下的农业增长提供新动力。农地流转作为推动农业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基本路径,迫切需要向信息化、数字化转型,进而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农地流转数字化的现实需求

自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以来,农地流转经历了快速发展,流转面积与参与主体数量攀升,但一定程度上仍呈现“自发、分散、无序”的特征。现阶段农地流转面临流转信息传播范围和渠道有限、流转数据信息分散、流转过程及后续土地资源利用缺乏监管等突出问题。土地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农户处于信息劣势的地位,对于流转相关政策和需求信息的获取具有一定滞后性,且通过自身寻找交易对象的成本很高;同时,土地需求方也需要为寻找合适区位和面积的农地资源而付出高昂的信息成本,并在涉及多个农户的“一对多”流转中,仍然面临谈判、签约、后续土地利用等一系列交易成本。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滞后给流转交易展开造成困难,阻碍了农地流转提质增效。

由于农业农村发展数字化相对滞后,农地流转数字化仍处在起步阶段。首先,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缺少关键技术储备与支持,加之农地规模小、地块分散、前期流转信息欠缺等原因,导致数字信息技术在流转中应用的难度颇高。其次,全国性农地流转数据库的搭建与应用推广相对缺乏,目前土地流转信息化的区域差异较大,土地交易信息数字平台等数字化应用只在部分试点地区实施,由于数字化建设的资金需求高、建设周期长,加大了流转数据库搭建与大规模推广的难度。最后,数字化管理服务水平不足,当前缺少流转中介机构、流转信息平台等,数字化专业人才稀缺、管理经验不足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土地流转数字化管理服务的实现。

数字化优化农地流转的基本路径

应用数字技术实施土地资源动态监测。在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系统(R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数字农业关键技术,深入开发和汇聚土地资源信息数据,形成包含农地空间布局、农地利用现状、土壤环境等信息的农地资源“一张图”。以此为基础,通过多数据系统的集成应用和动态监测,实时获取各个地块状况和交易信息,明确土地来源和流转去向,确保全程可追溯、可查询,实现对农地资源全覆盖、农地资源利用全流程的动态监测与监管,保障土地流转工作网络化、空间化和可视化,优化农地资源精细化、数字化管理。

搭建流转数据库与数字化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土地确权登记工作的前期数据成果,将农地确权过程中形成的表、卡、图、册等文件统一纳入数字化管理,在此基础上通过线下资源整合以及线上信息搜集与传播,合理开发农业土地的产权和流转数据库,融合“土地、数据、技术、资金”多种要素,整合土地数据、农户与经营主体数据、行业数据等信息,包含基本地块权属、面积、空间分布、土壤质量、种植类型等信息,以及实际经营主体的身份、生产管理、补贴发放、监管检查等具体内容。基于数据库建立土地流转数字化服务平台,推动“云流转”创新模式,为农户和土地经营者提供交易双方匹配、交易信息整合、价格指导、谈判与签约等服务,以及法律与政策咨询、信息化技术指导、合同鉴证、知识培训等配套服务。流转供需信息的整合与公布,有助于提高流转交易效率,扩大流转交易范围。进一步可利用大数据及算法进行综合研判,对流转交易对象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进行推测和估计,降低因信息不对称和经营风险等因素导致纠纷违约的概率。在政策配套方面,加大对农地流转数字化服务平台的政策扶持和财政补贴,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土地流转数字化服务平台。

完善流转数据共享机制与监管制度。在流转数据库建设与整合的基础上,明确数据使用与共享权限,推动流转数据的高效利用。首先,打破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数据壁垒,实现政府部门内与部门间、政府与服务主体之间的数据共享,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其次,建立市场主体之间有效的数据交换机制,令多方共享土地供需政策信息,拔掉“数据烟囱”,实现数据共享效益最大化。在此基础上,需要制定合理的数据共享监管制度,兼顾土地流转数据的共享性和保密性,在保证大数据安全防护的闭环管理前提下,取得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和应用方面的新突破,释放数字技术的普惠效应。

(本文系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探索项目“农地流转的契约治理机制研究”(LQ20G03001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于产权强度的农地流转契约安排:内在机理与决定因素研究”(20YJC790059)阶段性成果)

作者:李寒凝  殷裕  杭州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