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关键在于科技进步和创新。浙江通过提升农业产业科技水平、加快农村科技创新与推广,迈上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台阶,为全国以科技为抓手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浙江实践经验和启示。
科技创新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现实意义。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举措,是筑牢乡村振兴的基石。在科技进步的驱动下,我国农业生产、农村治理和公共服务正发生深刻变革,逐渐趋向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科技创新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各环节均大有可为。“十三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的科技创新从引领“一农”(农业)转向支撑“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0%,组建了550个科技服务团和专家组深入“三区三州”,着力打造“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科技创新正成为我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抓手。浙江以“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奋力实现农业科技现代化”为主题,将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全省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力量,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绘就了一幅“农”墨重彩的科技画卷,为高质量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实践经验及启示。
科技创新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浙江实践。浙江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实施“双强行动”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通过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全力抓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农村治理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为进一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重要产业基础和物质基础。
要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数字化、科技化必不可少。嘉兴桐乡市通过数字手段上线“兴羊富民”数字应用,科技赋能打造湖羊种、产、加、销一体化全产业链管控,将湖羊打造成地区特色农产品品牌。一是智慧养殖。桐乡围绕“四化同步”“六高集成”,建设湖羊“未来农场”,通过智能装备电子耳标、物联网平台数据采集等方式,选取优质种羊,提高布病防控、饲养技术水平,并汇总历年出栏量、肉产量等数据,开发湖羊集群建设项目。二是直产直销。桐乡发挥“浙江湖羊”地理标志农产品作用,打造数字化平台,展示冷鲜、分割、熟制等产品,直接发布产供销信息,从农户—贩运户—企业—消费者的传统模式转型为农户—企业的直产直销模式,有效提高农户收益。三是智能监管。桐乡从强制免疫、疫苗检测、检疫监管、流通调运四大块进行监管,确保对湖羊养殖场、屠宰场进行有效风险预警,实现“流调溯源+风险预警”新机制;构建数字化追溯体系,通过对生产、屠宰、调运、消费全过程监管,实现闭环管理。“兴羊富民”数字应用2022年1月在桐乡上线以来,已覆盖市镇村场(户)四级主体4000多个,建设未来羊场2家,智慧羊棚11个,带动低收入农户年户均增收3600元以上,一般农户年户均增收2400元以上。
实现农村全面升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必由之路。宁波象山县将在外村民参与难、事项办理监督难、决策过程公开难、台账资料归档难、程序烦琐报备难、决策事项办理难“六难”问题当作突破口,通过科技赋能提高乡村治理水平。一是村民直达。象山运用数字化思维进行治理机制创新,打造治理终端“村民说事”数字化应用,建立线上说事场景和决策议题管理场景,实现村民说事一键直达,无缝对接、高效协同办理村级事务。二是决策联动。实现治理流程创新,建立“线上会议+现场会议”模式,推动村级事务决策、办理线上线下融合贯通、一网通办。对村级事务全环节流程重塑,建立视频直播、在线投票、自动计票、生成纪要系统,决策过程公开透明,将“结果公开”变为“过程公开”。三是监督有力。象山提升治理监督质量,建立小微权力运行监督场景,对村务决策全程监管,对问题及时进行预警和处置,使监督监管一览无余;并建立评价反馈机制,对办理结果进行打分评论,评论反馈一触可得,推动民主监管走向纵深。象山科技赋能乡村治理的做法先后入选农业农村部首批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浙江省农业农村厅首批“优秀应用案例”,目前在象山全县335个行政村全覆盖推广,全面提升象山基层治理水平。
公共服务是决定农民生活品质的重要因素,科技赋能农村公共服务品质提升是实现农村公共服务现代化的有效路径。台州温岭市紧扣农业主体“购机、用机、管机”需求,将科技作为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发展新动力,以“温岭掌上农机”应用为载体,有效推进农村公共服务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一是服务无死角。温岭利用科技手段打造多功能、低能耗、智能化、质量安全可靠、价格优惠的农机产品,有效提高农机利用率,为农户提供线上农机市场、滴滴农机信息、预约维修订单、电子跨区作业证、线上农机保险等服务。二是办事零次跑。温岭对接“浙里办”“数据驾驶舱”等应用入口,结合大数据管理和辅助决策匹配农户和农机主双方作业供需,农户足不出户即可利用平台发布需求、推荐新机、普及政策,打破农户、厂商、农机之间的信息壁垒,真正实现“购机、用机、管机”全过程信息一体化。三是监管有创新。温岭利用北斗终端系统,为农机装备提供数字身份认证,对农机手赋予“浙农码”实时记录农机作业轨迹,精准统计作业面积。农户不仅可以通过自动审核、自动公示、自动兑付领取农机补贴,还可“码”上查询、服务、监管、预警,使农机管理和服务有效融合,大幅提升了监管效率和精准度。“温岭掌上农机”自2021年11月运行以来已发放农机作业补贴335万元,跨区作业80本,助农创收超过1000万元,获评浙江省农业农村数字化改革第一批“优秀应用”。
科技创新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浙江启示。浙江农业农村发展不断向科技要效益、要效率,加快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农业农村的融合再创新,革新了农业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三点启示。
一是以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信息承载能力。数字基础设施在农业农村的应用可以构建一个互联互通、高效直接的信息网络,能有效打破知识、产业、空间等方面的信息壁垒,显著促进农业农村生产供需联动、治理健全规范、服务快速便捷,是推进科技更好地进村入户的关键抓手之一。借助数字基础设施赋能农业农村,浙江充分利用5G网络、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基层治理、公共服务等众多环节上的应用,提升科技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效能。
二是以科技人才进农村夯实农技推广实效。科技特派员是浙江在农业农村推广科技的关键群体,他们把先进的技术和成熟的理念带到农村,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2021年以来,浙江搭建服务数字化平台以统筹协调科技特派员的分配,构建人员选派“一线牵”、技术难题“在线诊”、产业支撑“一网配”、服务绩效“一键评”四大应用场景,形成科技特派员管理服务的全流程闭环体系,因地制宜选派最合适的人、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发展最适宜的技术,为农业农村插上“科技的翅膀”。
三是以多元融资体系保障农业农村科技普及。农业农村科技投入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前期建设的引领和保障作用,理顺各方共参共建、利益共享的机制,为吸引市场主体投资农业农村科技发展创造优质的条件。浙江持续推进农业农村领域的科技投资,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吸引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科技领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本文系浙江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科技创新助推浙江数字乡村发展的路径选择与政策研究”(2021C25020)阶段性成果)
作者:傅昌銮 孙鑫悦 杭州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