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文明在中国历史上有它的独特韵味。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无论是物质世界的光彩夺目,还是精神世界的审美意趣,宋文化总让人感到意味深长。让我们跟着《夜听宋韵》,回眸两宋文明,品味文化精髓。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人类的天性,女子尤胜。早在殷商时期,古代女子就有了化妆的习俗。甲骨文中的“妆”字,左边是一张竖立的“床”,右边是“女”的象形,意思是女子起床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梳妆。不过,明确记载涂脂抹粉、描眉画眼等化妆手段则是周代之后,大约在汉代基本成型。中国人的妆容审美趋于“简朴素约”和“清新淡雅”,着重体现女子的本真之美。与唐代迥异于中原汉族的浓妆不同,宋代仕女形象内敛、柔秀,妆容较为简洁,整体的妆面回归淡雅精致,被称为“薄妆”“淡妆”或“素妆”。宋代奉行“厚嫁之风”,且女性能够独立管理陪嫁的财富,伴随着女子自身经济地位的提升,化妆用品种类愈加多样,品牌迭出。 宋代虽说是淡妆,但擦粉是必不可少的。古代的妆粉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米粉,另外一种较为常见的妆粉是铅粉。宋代妇女主要用铅粉修饰面色,有“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之说。宋诗《田家谣》写道: 中妇辍闲事铅华,不比大妇能忧家 意思是说:这家农户,大媳妇勤快,二媳妇爱美,忙里偷闲化妆打扮。诗中的“铅华”,便是粉底。在宋代,桂林所产的铅粉最为有名,被称为“桂粉”。但由于铅粉含有非常多的重金属,长期使用会损伤皮肤,于是懂医的宋朝人又发明了一种“玉女桃花粉”。南宋人陈元靓所编《事林广记》记载,这是一种用益母草、蚌粉、胭脂等原料调和配制而成的粉,具有“去风刺,滑肌肉,消瘢点,驻姿容”的功效。 大宋女子在妆容上虽然强调自然,追求淡雅,但重要部位的细节妆化,比如眉妆、花钿、面妆也是忽视不得的,以墨画眉也是宋代女性极重视的化妆手段。画眉的墨不同于平常书写用墨,通常被称为“螺子黛”以及“黛罗”。宋词中常有以墨画眉的女性形象出现: 香墨弯弯画,燕脂淡淡匀。 这种方式自晚唐逐渐流行,到了宋代形成庞大的产业,还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品牌。比如,“画眉七香丸”最初是南宋都城临安的特产,后来经过宋朝商人的贩卖推行到了全国。 早在秦汉时期,花钿便已成为女子装饰面部的主要手段。到了宋代,大宋女子对梅花钿产生了浓厚兴趣,同时拓展了花钿妆容的内容。这一时期,宋代宫廷女子将数颗珍珠并排贴在太阳穴到下颚之间,形成一长串珍珠装饰,再用大一些的珍珠贴在额头和脸颊上。这种妆容虽然看上去有些夸张,但是更能够映衬女子的“三白妆”,是宋代礼仪大典上的首选妆容。 在大宋女子的妆奁中,香水也是必不可少的。 莹彻琉璃瓶外影,闻香不待蜡封开。 诗中的琉璃瓶,就是香水瓶。流行于宋朝的香水叫作“蔷薇水”,就是我们今天的“玫瑰精油”,最初是来自大食(yì)国的舶来品,香味浓郁、持久不散,价格也非常昂贵。聪明的宋人通过探索,逐渐摸索出提炼香水的技术:高温蒸馏,取其蒸馏液。不过盛放的琉璃瓶价格太昂贵,宋人就依其形状烧制瓷瓶来包装。“置瓷器中密封,其香最佳”,这种独特的器型我们称之为“折肩瓶”,在杭州的南宋官窑博物馆我们就可以观赏到这款千年之前的香水瓶。 大宋女子不仅追求妆饰之美,女子教育也受到重视,国家也出台了专门的律法保护女性的权益,涌现出了许多文化修养高、专业技能强的女性。“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为宋代女子的美丽增添了独特的风韵。 (杭州市上城区社科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