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黄先海教授、王煌博士等所著《要素跨国自由流动与外贸战略转型》一书,2020年7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获2021年“浙江省第二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基础理论研究类)。
简介
该书是国家社科重点课题“加快要素自由流动的对外贸易战略转型研究”(批准号:14AZD056)的重要研究成果。在以要素跨国自由流动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货物贸易为核心的传统贸易理论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力大大下降,应构建要素跨国自由流动微观分析框架重新阐述贸易理论。中国亟须调整加快要素跨国自由流动的对外贸易战略,重构“高效率、高质量、高盈利、高分工地位”的国际产业与贸易新格局,实现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历史性跨越。 该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其学术贡献主要有:第一,创新了一个要素跨国自由流动条件下的微观分析框架。在梅利茨(2003)异质性企业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将要素价格内生化的两国多部门多要素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倍差法、动态随机一般均衡等方法对资本要素流动、劳动力要素流动、技术要素流动、金融要素流动的生产率效应、产品质量效应、加成率效应和出口国内增加值率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二,构建了一组中美经贸摩擦背景下要素跨国自由流动与贸易发展的动态拟合博弈模型。通过对中美经济参数的模拟检验了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适用性,证明了中美经贸摩擦背景下要素流动与国际贸易存在互补性,并提出了若干加快要素跨国自由流动对中美经贸发展的促进机制和战略应对举措。 该书的实践意义有:第一,提出了一套新全球化背景下要素跨国自由流动的外贸战略转型路径。随着要素国际分工由制造业供应链、价值链向创新链延伸,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逆向创新”正重塑全球创新格局,我国应从开放边界、要素流通、政策制定和风险防控四重视角进行战略重构,提出新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未来外贸战略转型的三条路径选择,即以配置效率优化和稀缺要素培育为核心的内源驱动型路径、以规则环境改善和高端要素引进为内涵的开放吸引型路径和以价值链主体培育和国际定价权提升为目标的国际治理型路径。第二,梳理了国际要素流动的发展态势以及我国要素跨国自由流动阻滞的原因。在发展态势上,该书发现资本要素与金融要素向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多向流动趋势转变,技术要素的流动向着体系化的方向发展,人力资本要素的流动仍将长期保持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单向流动。在阻滞原因上,该书认为资本要素流动受限与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人口红利”消失与人力资本外流、技术溢出效应减弱、金融开放不足、国内要素市场扭曲是阻碍我国要素跨国自由流动的主要原因。第三,归纳了国际上要素跨国自由流动的六大战略。以利用原有比较优势、吸引新要素流入为核心的英国战略,以引进吸收高级要素、推进要素全球战略为核心的美国战略,以重视科研教育、培育自身高级要素为核心的德国战略、以“引进—吸收—改造创新”为核心的日本战略,以利用与限制并举为核心的印度战略。 该成果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该书相关论文中有23篇发表在《光明日报》和《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权威、一级及核心期刊,3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或论点摘编,6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2项研究报告获省部级领导批示并采纳。
作者简介 黄先海,浙江大学副校长,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学、世界经济和产业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