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文明在中国历史上有它的独特韵味。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无论是物质世界的光彩夺目,还是精神世界的审美意趣,宋文化总让人感到意味深长。让我们跟着《夜听宋韵》,回眸两宋文明,品味文化精髓。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丰收的日子。于是,自春秋时期开始,重九日逐渐形成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1989年,我国将这天定为老人节,又添加了敬老的内涵。中国古代自先秦时期已有尊老之德,论语中有记载,“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孔子一直推崇对老人要“恭敬”的思想,是世人尊崇的美德。两汉时期,国家倡导孝道,“孝廉”可以举荐为官,养老敬老成为全社会的风尚。隋唐时期,老年人的年龄标准逐渐清晰,基本以60岁为迈入老年的标准。到了宋代,已经有了相当完善的养老制度,老年生活也有了更多高品质保障。每到重阳这天,人们在家中老人的带领下,登高、赏菊、用栗子粉制作有狮子形状的“狮蛮”花糕,互赠亲友,寓意“历久弥新,事事如意”。
“老有所依”,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稳定的重要标准。宋代是一个社会比较安定的朝代,这也可以体现在其养老福利制度上面。宋朝养老福利包括福利养老院和救济金。养老院,在北宋被称为“居养院”,在南宋被称为“养济院”。北宋时期和南宋时期的养老院制度还是有着一定的区别。北宋时期的“居养院”,实际上是一种比较综合性的收养机构,除了收养孤寡老人之外,还包括残疾人士和乞丐等弱势群体。而到了南宋时期,就成立了专业的养老机构用来专门收养老人,这种养老机构的名称有很多,包括安老坊、安怀坊和安济院等等。对于无以为靠或生活困苦的老人,以60岁为收养标准,官府为其提供粮食、住所和医疗救助等,十分完善,颇具现代养老院的雏形。从北宋的综合性收养机构到南宋的专业性收养机构,不难发现,宋代的养老福利制度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这可谓是大宋养老制度的理想图卷。宋代商品经济繁荣,为老年人的生活创造了极为便利的条件。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娱乐活动也成了宋代文人、画家所关注、描摹的对象。北宋文人苏轼的《老人行》刻画了一位老翁发秃齿豁,倒也自得其乐!
有一老翁老无齿,处处无人问年纪。 白发如丝向下垂,一双眸子碧如水。 不裹头,又无履,相识虽多少知己。 …… 南宋画家龚开绘有一幅《百老图》,画中上百个老人或对奕,或弹琴,或观画,或饮茶聊天,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南宋画家马远所作的《踏歌图》描绘了在峭拔山峰前的小径中,四位老农相约登高,一路踏歌欢庆丰年的景象。踏歌原是中国民间一种不拘程式的娱乐形式,即用足蹬踏节奏而作歌,宋时在百姓中极为流行。通过画作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幅场景:金秋时节,丰收在望,举家登高,几个辛苦一年的农人看着自己田地里长势喜人的庄稼,喝了点小酒,在田埂上玩起了踏歌的游戏;同行的妇人和孩子被歌声吸引,回头张望,跃跃欲试;队伍最前面的白胡子长者,恣意旷达,宛如孩童!正所谓“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衣食无忧,敬老爱幼,其实人生的快乐并不复杂,幸福的生活只需要这么简单的理由。 (杭州上城区社科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