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的生活是一个社会过程,而人的生活过程是在一定制度中发生的。制度作为人的存在方式,不仅规约着人的行为和关系,而且影响人的内在道德价值等精神因素生成。制度不仅通过规范公开昭示某种伦理要求,而且通过组织形式、运作程序以及基本的权利义务安排等方式来默示某种价值准则,给社会成员展示一条基本的行为之道,使人们因此受到道的影响而有所“德”,从而形成符合制度要求的德性,引导着人向善。换言之,好的制度能够提升人的道德境界、展现人的道德力量、让人获得内在的道德丰富性。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在学校过着公共生活,学校制度是学校公共生活的行为规范,它引导和规约师生的公共生活。建立什么样的制度,直接关系到师生过什么样的生活,也关系到学生在学校公共生活中集体意识的养成。
彰显正义的学校制度价值取向
在现代意义上,正义主要指涉制度,因为如何分配个人的权利与义务以及如何分享社会利益取决于制度的正义与否。在学校教育中,正义的学校制度价值取向,成为在制度中培育学生集体意识的逻辑起点。学校制度本身如果偏离正义的航向,就可能成为学生集体意识发展的羁绊。基于这一理解,我们认为,学校制度的正义价值是居于其他德性之首的。
正义的学校制度价值取向,首先要承认学校中不同个体的主体性,承认所有人的平等权利、平等尊严。正义的学校制度是把每个人作为主体、目的,而不是手段。学校的管理制度应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除了反映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意愿外,还应体现学生的意愿,代表学校公共生活中所有人的利益,如此才能保障学生集体意识的顺利养成。学校制度尤其是学生管理制度或管理条例的形成,是一个制定、认同、修正的完整过程。学校管理者要本着程序正义、实质正义、学生参与的原则,把制度制定过程变成一个教育过程。正义的学校制度价值彰显,还体现在为学生提供生活正义的规范准则上。这种规范准则旨在保障学生的正当权益,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被公正公平地对待,进而影响学生公平公正对待他人及社会的集体意识的养成。
此外,正义的学校制度价值取向,注重通过正义制度培养学生的正义品质。学校制度是为实现德育目标即发展人的德性服务的。正义的学校制度需注重培养学生的正义品质,正义品质是学生参与公共活动的一种特殊德性。正义品质立足于自我,在公共生活中公平地保护自我的利益;同样也立足于他者,回应他者的需要,自觉地担负起对他者的责任。换言之,学生正义品质的形成,能够促使他们有意识地关心公共事务和公共福祉。
创设平等协商的学校制度环境
学校制度需要创设平等协商的环境。在学校制度形成的完整过程中,学校管理者、教师与学生应承担各自的责任,而责任的承担需要制度的规范。平等协商的学校制度环境,强调多主体的参与、互动。学校通过制度保障赋予学生参与学校公共生活的权利,就某问题通过各种组织、论坛、平台等进行研讨、协商,旨在达成共识。在平等协商的学校制度环境中,能够形成集体性的规范和行为准则,有利于弥合与他者、个体以及社会的裂痕,个体也能够更加积极并富有集体责任意识。
第一,保障学生平等参与的权利。学校要通过制度制定保障学生参与学校公共事务的协商权。一是保障学生参与学校制度的制定权。制度的制定要走向一种多元兼顾的平等协商的制定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多元主体的协商、对话和合作共治,将学生作为制定制度的参与主体。二是保障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协商权。班级是学生集体生活最重要的空间,对于培养学生集体意识的影响更为直接。通过班级制度保障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协商权,鼓励学生作为班级管理的主体,对班级公共事务开展对话、协商和参与,形成公共舆论,捍卫公共福祉。
第二,创设学生参与平等协商的活动。一是学校制度要为学生创设平等协商的有效空间。学校应提供制度保障,为学生提供舒适、休闲、开放的公共空间环境,以确保展开有效对话协商的可能。二是创设“学生申诉机构”“学生平等协商委员会”等组织保障,使学生能够在公共平台上就公共议题进行平等协商,以更好地保障学生的参与权。三是积极创设“社会—社区—学校”多方参与的活动制度,鼓励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社区,参与社区平等协商活动、社会公共事务议题研讨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公共理性能力、对话协商精神和公共品质,从而促进学生集体意识的培养。
构建学校制度化的生活方式
学校是一种制度性存在,制度化是现代学校的根本特征,学校生活根本上是制度引导与规范下的生活。体现公平正义、平等协商、自由发展的学校制度不仅仅是一系列制度条文,也不仅仅是教育活动的过程,而应成为一种被学校共同体成员所认可、所实践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学生和教师都遵守公共制度规约、关怀公共福祉,师生均关注共同利益、参与共同利益,每个人做出自己的行动时,都考虑他人的行动,并积极关心公共事务与公共福祉。
如何构建一种制度化的生活方式,并在这种生活方式中培育学生的集体意识?这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锻造学生的制度化思维方式。制度化思维方式是制度化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制度化思维方式是从制度视角观察和思考公共问题的认识方式,是规范化、理性化的思维方式。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制度的自觉,提高学生运用制度来解决公共生活中问题的能力。通过发挥制度的规范和激励效用,帮助学生养成规范化的行为方式和理性化辩论问题的能力,进而影响学生对集体问题的思考方式,促进学生的集体意识培养。二是培养学生的制度化精神品格。这需要将学校制度的平等协商、公平正义等内在品格,转化为学生的精神品格。这需要通过制度规则、制度活动等方式来实现,在制度规则中对他者承担责任,在制度活动中养成平等协商的集体精神。三是引导学生过一种制度化生活。制度化生活是公共生活的体现。制度的产生源于人们的生活需要,以及解决公共生活中矛盾和冲突的需要。平等协商的制度化生活能够保障学生自主关怀公共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平等协商方式解决问题。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国家一般项目“中小学生的公共空间意识及培育机制研究”(BAA190235)阶段性成果)
作者:杨茜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空间研究中心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