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指出,要率先基本实现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努力成为共建共享品质生活的省域范例。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是实现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的重要力量,也是老百姓“急难愁盼”的民生大事。未来一段时期,推动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应瞄准破解相对贫困、推动共同富裕的宏大目标,体现教育均衡发展的中国特色与时代特征,实现教育扶贫和教育高质量均衡保障致富机会公平的双重属性。
一是结合老百姓的主观感受研究制定反映共同富裕的教育指标。教育均衡有没有做到,有没有做好,归根结底,老百姓是“评卷人”。当前一些公共政策制定与评估过于依赖数据模型,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老百姓的切身感受。因而,在对义务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的评估中,除了教育资源、教师水平、政府保障等定量指标外,更须重视学生、家长和教师的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要进一步厘清哪些指标可以反映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均衡发展,哪些指标体现了城乡、人群和区域间教育差距的缩小,这些指标就应该纳入评价体系。
二是增强山区26县在“你追我赶”“跨区域合作”中的发展后劲。近年来,浙江26个加快发展县在生态补偿、科技孵化、消薄脱贫等工作上取得了亮眼成绩,应探索总结其经验模式,如借鉴人才“飞地”、产学研合作等经验到教育领域,探索人才反哺机制,提出教育促发展的路径与政策。此外,政府应重视教育发展薄弱地区的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把教育优先和就业优先结合起来、相互促进。要引导广大青年赴教育发展薄弱地区扶智,为共同富裕提供人才保障。
三是以数字化改革撬动教育改革。数字化改革为弥合教育差距带来新的可能,“互联网+教育”有助于实现城市与乡村间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以及增强教育供给的灵活多样性。全民学分银行、全面数字学习平台、数字校园建设等有利于促进个性化学习,以及教育治理水平提升和教育生态的改善。同时,应防范科技进步可能带来的相对贫困问题,如不少中小学生都将平板电脑作为学习和娱乐的常用工具,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这种过度消费状态可能影响学生社交成熟及人力资本累积,甚至产生相对贫困的代际传递。
四是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提升。未来仍应着力改变教师流动中“流上不流下”“流内不流外”的局面,探索形成教师有序流动机制,激发教育系统活力。及时总结“县管校聘”“流动教师”实施的效果和经验,着力破解教师流动中产生的生活不便、缺乏归属感、教师评价难、容易滋生腐败等现实问题。对农村教育资源贫困地区进行“输血”的同时也应注重“造血”,在乡村振兴中大力支持人才振兴、教育振兴,引才与育才同步向前,形成县域教育发展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互促效应。
作者:倪好 陈健 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
来源:《浙江日报》2022年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