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文化寻根·约会千年古村落④缙云河阳古村:一街五巷 两登春晚

发布时间:2022-01-24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实施17年来,围绕“今、古、人、文”四大研究主题,系统梳理浙江文脉,深入研究浙江文化基因,推出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学术成果。

本期活动敬请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研究成果:《缙云河阳古村落研究》(周斌、张实龙)


古村名片:河阳古村,位于素有“黄帝缙云,人间仙都”美誉的丽水缙云,兴盛在宋代至元朝中叶,如今依然相对完好地保持着旧时风光,所以被称为“古村落的活化石”,入选了浙江省首批“千年古村落”名单。

缙云河阳古村的故事要从唐末僖宗年间说起——来自河南信阳的两兄弟朱清源、朱清渊为避战乱,做了“浙漂”,一路游历到缙云,看到这里山水秀丽,就举家搬到山下的风水宝地隐居。村子建好了,叫啥名呢?为使朱氏后裔不忘祖宗之本,取老家“河南信阳”中各一字,定名“河阳”,这便是河阳村的由来。到了宋元时期,河阳朱氏相继涌现八位进士,开创了家族的鼎盛时期。

原汁原味的古民居、聚族而居的淳朴民风、耕读传家的千年古文化……当你走进这里,犹如翻开一部厚重的时间之书。

马头墙与气象钱村民的智慧令人赞叹

参与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的浙江万里学院设计艺术与建筑学院周斌教授、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张实龙教授撰写了《缙云河阳古村落研究》,他们认为,河阳最大的特色是将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完美结合,并且较完整地保留到今天。村里有成片的保存完好的元代以来的建筑群,是其入选浙江省首批“千年古村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河阳真正兴盛在宋代至元朝中叶,当时的住房以大建筑居多,体现名门望族的气派。村里现存的一溪两坑水系、一街五巷的村庄布局,基本延续了元代重建时的风貌,还保存有明、清、民国时期的建筑1500余间,15个古祠堂、6座古庙宇,以及一座清代五孔大桥。

河阳古民居的结构,基于大家庭总体需求决定,主要有“十六间”、“十八间”、“二十八间”三种形式,其中,以“十八间”为代表,采用北方四合院加江南楼堂的结构模式,一式的十八间大院加七或九间后堂,前厅后堂。

“廉让之间”是河阳“十八间”建筑中最精致、设备最完整的封闭建筑。“廉让之间”,意为廉洁谦让的人家,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前厅是主人的住房,后堂是长工佣人的住房。房内木梁、木柱上方全是精致的木雕,若仔细看,甚至可见所雕刻的菜叶上停有小虫的图案。整幢房子有不少细微之处值得琢磨,如大门上有四个不同形状的小孔,代表了月相的变化……

在成片的古民居里藏了一条“答樵路”,那里有另一个堪称河阳古村名片的景致:马头墙。

这条路上有32个马头状墙头,绵延90米,错落有致,黑白相间,远看似群马长啸,气势恢弘,所以叫“马头墙”。它建于清道光年间,其实是民居的外墙建筑,由沿街面不同的屋宇整体相连,檐下古壁画、古诗词比比皆是,是河阳古建筑群雕中的翘楚。

在世代定居于此的村民们看来,“马头墙”还是一面防火墙——以前的房屋都是木结构,如果不慎起火,容易成片烧毁,马头墙却在木头房屋之间做了阻隔,可以有效控制火势蔓延。

在河阳村,很多家门口都有用石子在地上堆砌的“气象钱”。这不是一个普通装饰,拼造时会在鹅卵石缝隙间撒上盐卤水,由于盐特别能吸收水汽,所以气象钱的缝隙越潮湿,下雨的概率就越高。

村人的智慧,真是令人赞叹有加。

看到这里,你就能明白,为何河阳古民居曾两次登上央视春晚,还成为热播影视剧《麦香》、《理想照耀中国》的取景地。

一门八进士  一对石稀罕

河阳自朱清源、朱清渊兄弟俩定居此地,朱氏宗族已繁衍了43代,目前村里住的居民就是35至43代之间。据统计,如今全村共计3600多人,94%的家族都姓朱。有不少朱姓发源于河阳,如青田、湖州、丽水、温州、台州,甚至福建福州、安徽歙县等地。

周斌教授说:“一千年来,河阳朱氏家族耕读传家、重农经商,所以人才辈出,富甲一方,成为了缙云望族。朱氏名人主要分两类:一是读书人,如明朝洪武年间的朱维嘉,曾做到国子监丞;二是生意人,如清代的虚竹公朱篪。”

宋元时期,河阳朱氏相继出现八位进士,开创了家族的鼎盛时期,有了“八士门”。如今朱氏祠堂正堂中,三块写有“亚中大夫”“中书舍人”“嘉议大夫”的匾额,说的正是宋元八进士中的三位。

一日,朱元璋从朱维嘉修的家谱中,得知了河阳八进士的故事,觉得很稀罕,就说要赐一对“稀罕物”置于八士门前。朱维嘉灵机一动,门前摆放石狮子是常理,那无头石狮子不就“稀罕”嘛!于是八士门前有了一对奇特的石稀罕,一摆就是600余年。

坊间有言:有女嫁河阳,赛过做娘娘。这指的就是朱氏很会做生意。

清乾隆、嘉庆、道光时期,以朱乾臣、朱篪为代表的商人走上了经商办厂的道路。因河阳附近盛产毛竹,他们购买田地、开办纸铺,促进了造纸业兴盛,他们还经营靛青原料,推动了蓝布印染业发展。朱氏三十三世祖朱篪(号虚竹),因诚信经商,终成清代缙云首富,跟红顶商人胡雪岩是生意场上的合作伙伴,也是好友。

有了强大的经济实力,河阳朱氏并不挥霍,仍然过着俭朴生活。据说,朱篪当时穿着不如仆人,晚年会在田间放牛。但在公益事业方面,河阳朱氏却相当慷慨,造州郡试院、建县城孔庙、新建学馆、赈济饥民及修路等,正所谓“要实心行善,毋为守钱虎”。

义阳诗派,耕读传家

河阳朱氏人才济济,各行各业都有杰出代表,“爱读书,会读书,出人才”,是附近乡亲对朱家后人的评价。

这是因为一千多年来,朱氏后人谨守“耕读传家”的古训。现在全村朱姓大族春秋大祭的地方是文翰公祠,在祠堂“月洞门”上,有四个河阳朱氏自创的“象形字”:牛田,为“耕”;心口合用,为“读”;屋顶下有男人,为“家”;云动,则为“风”,连起来的意思就是“耕读家风”。

宋元时期,朱氏恪守“耕读家风”,致力于教书育人和登科入仕,开创了“义阳诗派”,名噪全国。朱氏在这一时期的诗作思想深邃、题材广泛,体裁上五言、七言、古风皆备。

十六世孙朱鹤斋收集了义阳朱氏二十四人的诗作,编成《义阳诗派》。据《义阳朱氏宗谱》统计,此书24位作者中,属河阳村的有10人,其余14位诗人也俱为河阳迁居各地的朱清源始祖之后裔。河阳朱氏的人文底蕴可见一斑。

行走在河阳古村,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古民居,大门上都有“耕凿遗风”“循规映月”“儒林古第”“忠厚传家”这样古色古香的门额,耕读文化已经渗透进了朱氏的日常生活,这或许就是朱氏繁衍千年、长盛不衰的秘诀。

大约也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底蕴,方能留住岁月,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

如今,河阳村成为多所高校写生实习基地和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还有不少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来研究河阳村,已出版了多部著作。

转眼千年,河阳古村抵御住了尘世的纷扰,将珍贵的传统文化保留下来,再传承下去。

来源:《钱江晚报》2022年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