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宋韵之指南针,打开世界之门的金钥匙

发布时间:2022-01-23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两宋文明在中国历史上有它的独特韵味。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无论是物质世界的光彩夺目,还是精神世界的审美源头,宋文化总让人感到意味深长。让我们跟着《夜听宋韵》,回眸两宋文明,品味文化精髓。

中国自然科学史把宋代称之为自然科学发展的黄金时代,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这三大发明自宋代起功贯全球,誉满天下。正是在两宋时期,指南针开始被应用于航海并传入欧洲,昭示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磁极指极性的国家。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就知道用天然磁石磨成指南针,当时被称为"司南"。但由于司南是由天然磁石加工而成,容易失去磁性。从司南进化到指南针,实际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目前发现,指南针最早明确记载于北宋《武经总要》《梦溪笔谈》《萍州可谈》等文献中。在《梦溪笔谈》中,沈括不仅阐释了指南针的制作方法,还详实记述了四种磁针装置方式,包括“水浮法”“指甲旋定法”“碗唇旋定法”以及“缕悬法”。四种方法中,后三种不需要水,因而称之为旱罗盘。其中,沈括最为推崇缕悬法。缕悬法指南针即用蜡把线的一端粘在针腰,挂在无风处,这种方法不怕震动,磁针也不会滑落。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就收藏有这一装置。

悬式指南针等指南装置发明以后很快被应用于航海

宋代的造船业、航海业高度发达,船只航行在茫茫大海上,最怕迷失方向,客观上需要一种可靠的指南工具,而指南针制造简单、携带方便、准确可靠,迅速成为航海必备神器。正如宋人赵汝适在笔记《诸蕃志》中所写:“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舟舶往来,唯以指南针为则。”

到南宋时,所有远洋海船都配备上了指南针。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文天祥对指南针有过生动的描述,他写道,“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诗人用指南针的指向来比喻自己忠于南宋的决心,也在无意中佐证了指南针在南宋的普及。

指南针在航海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宋代航海事业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在宋代发展到顶峰,广州、泉州、宁波、杭州都是对外港口。宋代的航船可远涉重洋,最远抵达地中海和非洲沿岸,不仅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还把指南针带到了欧洲,促进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等大航海家们之所以能完成环球旅行和发现美洲大陆的冒险,指南针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