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宋韵之活字印刷术的改进与传播

发布时间:2022-01-16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两宋文明在中国历史上有它的独特韵味。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无论是物质世界的光彩夺目,还是精神世界的审美源头,宋文化总让人感到意味深长。让我们跟着《夜听宋韵》,回眸两宋文明,品味文化精髓。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富创造力的时代,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有三项诞生于这一时期,其中一项是印刷史上的一大创举——活字印刷术。

自从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书写材料从此变得轻便、经济多了,但是抄写书籍还是非常费工的,书籍流通性也大打折扣。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雕版印刷术的出现。雕版印刷解决了书籍批量生产的问题,成为了唐朝书籍印刷的主要方法。而到了北宋时期,印刷术迎来革新浪潮——诞生了活字印刷术。

据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平民毕昇使用胶泥刻字,之后用火烧使字泥变得坚硬,再在铁板上放入松香等混合物以及一个铁框,将字泥在框内排版后,对铁板进行加热,使松脂熔化,将泥活字压平,冷却固定之后就制成了一版。活字印刷在印刷这一步骤与雕版印刷相同,不同的是印刷完后,活字印刷还可以将泥活字取下以备下次使用,正是因此,“死版”变成了“活字”,提高了印刷效率。这项印刷术上的创举一直维持到计算机激光扫描技术的出现才进一步革新。

值得指出的是,虽然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它并没有完全取代雕版印刷,雕版印刷仍是宋版的主流。但正是因为印刷技术的广泛运用和突破革新,让非官方的知识得以快速传播,并且大大带动了宋代刻书业的发展。

宋初时印刷品的数量不及4000件,到了宋神宗时期,印刷的作品近10万件,而此时各地也产生了刻书的风气。北宋初年刻书以四川最盛,北宋后期浙刻最为精美,杭州作为浙刻的中心,曾为国子监刻书,刻本为宋版书的佳品。靖康之难后,大量的汉人南渡,书籍稀缺,刻书更是成为当时社会的一股浪潮。各大城市都出现了大量的书坊,而一些书院、寺庙等也都兼有刻书的功用。

宋代刻书甚至影响了后世的印刷体。南宋时,随着刻书成为社会风尚,印刷字体开始与书法字体脱离,出现了为了快速雕刻而创造的新型印刷字体。这种字体的横画收笔演变成了两次凑刀即可雕成的三角形,形态已经非常接近今天的“仿宋体”。到了明代,刻书字体模仿宋代浙江刻本,最终形成了被我们今天称之为“宋体”的最终版。有人称颂宋体“字贵宋体,取其端楷庄严,可垂永久”。“宋体”成为了明清时期刻书业最常用的字体,直至现代,作为印刷体中最常用的字体,“宋体”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