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于南宋嘉定年间的杭州建德新叶古村有着很多头衔及赞誉:中国明清建筑露天博物馆、中国古村落完美活标本、国内最大的叶氏聚居村……
参与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的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新叶村研究者叶志衡先生则这样评价:“它是农耕宗族文化的活标本。”作为从新叶村走出去的学者,叶先生的评价显然是中肯而贴切的。
在新叶村,有宗祠、书院和田地,这是中国古代大型村庄聚落的生存根本,也是构成农耕宗族文化的三要素。而又由它们,构成了古代中国最核心和坚实的社会基础。
所以,如果看懂了新叶村,也就看懂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看懂了古代中国。
800年传承,13座祠堂
看懂新叶村,要从它的建筑看起,这也是游客们第一眼最易被震撼的地方。
新叶村的古建筑保存非常完好且几乎是成片留存,而不像有些古村,老建筑只是作为点缀的存在。上世纪90年代初,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陈志华被这里的乡土建筑和文化所深深吸引,经过潜心研究,写成了第一本中国乡土建筑研究作品《新叶村》。
为什么新叶村的古建筑能够历经800年而完整地保存下来?这显然不是个人的力量能够做到的,而是整个村叶氏族人的整体信念所致。这就要说到村里最显眼的13座建筑——叶氏祠堂了。
在现存的古村落中,有一两座宗族祠堂不罕见,但一个村里保存着13座同姓祠堂,那就十分稀奇了。
新叶村,是叶氏族人的聚居地,最早时,是由一代先祖叶坤入赘此地的夏氏,后来夏氏嫌弃土地贫瘠整体搬迁,叶氏族人则留在了此地。
新叶村建于南宋嘉定年间,由于村子以村后的玉华山为主山,所以新叶村子系被称为玉华叶氏。奠定新叶村的总体格局和建筑秩序的是始祖叶坤之孙叶克诚。他在村外西山岗修建了玉华叶氏的祖庙——西山祠堂,并修建了总祠有序堂。之后,叶氏族人便以有序堂为中心,逐步建起了房宅院落,成为了新叶村的雏形。
800余年下来,叶氏族人经过多次分支立派,各支派一般都要建立自己的分祠堂以祭祀本支派祖先。这就是新叶村祠堂众多的原因。雍睦堂、崇仁堂、崇智堂、荣寿堂、旋庆堂、崇义堂……就是不同时期建造保存至今的支派祠堂。而其中崇仁派的崇仁堂是规模最大的祠堂。整幢建筑坐南朝北,始建于明宣德年间,一共有四进。
如果要研究一个姓氏、一个家族的流传变迁史,新叶村也是一个绝佳的研究样本。在这里,有完整的宗谱可以查证,有记录了历史的实物建筑可以观摩。
在2000年之后,关于新叶村老建筑的去留及保护,一直是村民们的心头大事。彼时,在村民们的四方奔走下,新叶村建筑的保护困境屡屡见诸报端。曾在新叶村做了长期考察的陈志华教授也对新叶村民居的保护十分关心,几番呼吁。最终,新叶村的老建筑得到了修缮和保护。
2007年,建德市政府启动了新叶古村落综合保护工程。
新叶村虽曾是一个封闭的宗族社会,但宗族的文化传统并不封闭,正如江南许多宗族世家一样,叶氏人从宗族建立直到现在,都十分重视子弟读书,以耕养读。
这一传统要从叶克诚说起,他为村子的发展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后来也被证明是正确的决定——要读书。
当时的新叶村还仅有50余人,他却花重金在村旁的道峰山下建了一座“重乐书院”。更大的手笔是,叶克诚还邀请了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浙东学派中坚金履祥为书院新生举行隆重的开笔礼。而新叶村如今的形制,也正是金履祥的手笔,他根据村落所处位置,以五行九宫布局,设计了“山起西北,水聚东南”的建筑格局。
随金履祥而来的还有二三十位文人雅士,并在书院附近定居下来,这些读书人的后裔后来逐渐形成了里陈村等村落。
至今,村里的老人提起叶克诚这位祖先时,声音里都充满了自豪。
叶氏族人在繁衍了几代人后,在明代万历年间,为了进一步鼓励村人读书,新叶村又在村口建起了抟云塔。其名取自《庄子》中的“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以鼓励人们努力读书,青云直上。塔建成后,叶元锡中了进士,他将自己的学习经验写成《勉儿曹》,供子孙借鉴,传承文风。
在清朝同治年间,为培植文运,村里在塔的一侧,又建造了一座文昌阁,里面供奉着文昌帝与文曲星,是村里最华丽的建筑之一。直到今日,每年九月新学期开学时,文昌阁内都会举行开笔礼,孩童们朗诵《勉儿曹》:“壮学幼行宜自勉。”
继重乐书院之后,为了方便村里叶氏本家子弟读书,村中又开办了义学、私塾、官学堂等,甚至不惜将最早的祠堂玉华叶氏的祖庙西山祠堂腾出来做了小学校。“我清楚地记得,2009年回乡时,看到对考上大学的孩子仍有奖励,名字被写在大红纸上张贴在有序堂的门口。”叶志衡先生说,重学传统由此可见一斑。
如果说古民居是新叶古村的“形”,那么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为新叶古村落增添了独有的“神韵”。
浙江是南戏故乡,是戏剧大省,所谓“一部戏剧史,半部在浙江”,列入省非遗的传统戏剧就有56项。但以一个村为一种剧种中的声腔命名的,在全国也只有新叶昆曲(又称新叶草昆)。
随着清朝年间昆曲在士大夫阶层的衰落,它却同时在底层获得了生命力。昆曲发展出了独特的一支——草昆。新叶草昆成形于清道光年间,村上有个昆腔坐唱班,叫“义庆会”,用的是昆曲曲调,却采用了当地方言演唱,使得本地乡民都能听懂,常常在建德和兰溪等地农村演出,演出的剧目又多是《西游记》等热闹的武戏,颇受百姓欢迎。鼎盛时,方圆四五十里,只要有庙会,戏班都会被抢着请去。新叶草昆有了“山香幽兰”的美誉。
上世纪六十年代,会唱新叶草昆的非遗传承人日渐凋零。2009年,新叶昆曲被列入浙江省“非遗”,抢救性发掘和复活工作也随之展开。随着老剧本的重新发现,对年轻一代的艺术培养也开始了。
2009年,新叶村所在的建德大慈岩镇大慈岩中心小学成立了“新叶昆曲少年班”,2010年成立“新叶小新星昆剧社团”,2012年,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遗传承教学基地。
就在上个月,大慈岩中心小学因传承新叶昆曲,被认定为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
“文中有戏,戏中有文,识文者看戏,不识戏者看文;音里藏调,调里藏音,懂音者听调,不懂调者听音”,新叶村中挂着的这幅楹联,就是对新叶草昆的最好写照。
古村落名片
新叶古村
新叶古村位于建德市,距今已有八百年历史,是浙江省内保存最完整的古代血缘聚落建筑群之一,历代以农耕为主,耕读传家,为浙西地区典型的农耕文化村落。
浙江省青少年研学成长云空间启动快来报名加入浙学少年团
延续第一季“文脉寻根-云研学约会古今大先生”的做法,我们将依然按以下方式进行:
第一阶段:投稿报名:即日起至2022年3月底
钱江晚报成长读本定期发布约会千年古村落的线路地图及寻访指南,中小学生可自由学习和寻访,写写你心中的古村落,上传图文作品,即文字感想+才艺作品(摄影、书法或绘画作品等)。
参与方式:登录钱江晚报教育微信号“升学宝”,底部菜单“阅鹿书院”小程序投稿,投稿即为报名,截止日期2022年3月31日前。
第二阶段:现场体验营:2022年4月-5月
从学生投稿中,我们将优选出100人左右,组成浙学少年团,有机会在节假日免费参与现场体验营活动,走出课本,由名家名师领游,实地寻访这些千年古村落。在名师指导下,学生完成研学报告或录一段解说诵读视频,记者将全程跟随记录。(注:约会古今大先生研学体验营,原定在今年11月进行,因疫情原因推迟到明年,也将在此期间同步进行)
第三阶段:专家云点评,2022年6月
浙学少年团的两季研学报告,我们将请省内著名学者专家在特定时间走进线上直播间,对学生研学报告集中进行云点评,对评出的优秀作品将颁发获奖证书。
今天,我们就首期发布武义俞源古村、建德新叶古村的寻访地图(详见本报第2、3版),一起开启约会千年古村落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