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对于提升城市能级、增强所在国家或地区竞争力均具有重大意义。我国金融中心相较欧美呈现出更为明显的多中心特征,其成因是多方面的。如何在发挥当前优势的基础上弥补短板,提升金融多中心格局的经济绩效,值得进一步探讨。
分布状况
中国的金融中心在实力分布、功能分工等维度呈现出了与北美、欧洲地区不同的格局特征。根据第29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 29),北美地区排名前五的城市为纽约、温哥华、旧金山、洛杉矶和华盛顿,分别位列全球第1、11、12、13和14位。西欧的前五位城市为伦敦、法兰克福、苏黎世、卢森堡和日内瓦,分别位列全球第2、9、10、17、20位。由此可见,北美和欧洲国家的金融中心呈现出典型的“单中心”格局。而与此相对照,中国排名前四位的城市——上海、香港、北京和深圳——分别位列全球第3、4、6、8位。按GFCI 29的赋分,上海仅分别领先香港、北京和深圳0.1、0.6 和1.5个百分点,差距微弱。可见,按照该指数的评估,相较欧美地区中国的金融中心呈现出了更为明显的“多中心”特征。
在更具体的产业分工方面,上述我国四个城市在涉及8个细分产业部门的次级指数上表现有所差异,呈现出了一定程度的错位发展态势。上海在银行业、保险业、金融、金融科技方面占优,香港在专业服务、投资管理、政府和监管、贸易方面占优,北京在保险业、金融方面有所优势,深圳则在专业服务方面有一定竞争力。
基本成因
按照国际经验,金融中心的形成一般有市场自发形成和政府主导形成两种模式。市场自发形成的金融中心多是具备高首位度和广大经济腹地的经济中心,其本身发达的实体经济和与腹地间关系催生出了原始的金融需求,并在集聚经济的机制作用下形成先发优势,逐步“锚定”成为辐射范围更广的金融中心。政府主导形成的金融中心则主要通过政府投资支持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凭借优惠政策吸引金融企业和人才,加速培育地方的金融发展优势,依托有针对性的政策扶持和后发优势跻身金融中心。
从这一角度出发,暂不论发展禀赋和经济制度相异的香港,中国大陆金融行业发展呈现出相对均衡的多中心格局是市场力量和政策支持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市场力量来看,上海、北京和深圳是我国三大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各自拥有强劲的实体经济与广袤的经济腹地,分别主要辐射华东、华北和华南区域,拥有成为金融中心的基础条件。特别是上海自近代以来久居远东地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还有着深厚的金融历史文化积淀。从政策支持来看,北京作为首都拥有天然的政治优势,当地的金融企业和从业者在利用和消除信息不对称性两方面都具有地理位置的先天优势;上海和深圳则历来是经济制度改革的排头兵,且拥有中国内地唯二的证券交易所,金融政策红利显著。除去政府的政策支持之外,考虑到金融行业突出的资源汇聚和辐射带动能力,各级地方政府根据自身定位建设相应层级金融中心的动力普遍充足。一旦政府释放政策红利,就能迅速形成合力加速当地的金融供给端建设。
总而言之,相对均衡的空间位置分布与经济腹地分割为中国金融多中心格局成型提供了条件,政策红利方面的“多头并举”和地方政府间的竞争态势则令这一条件得以加速转换成发展动能。
改善方案
实际上,在城市和区域发展过程中,多中心的空间格局并不鲜见。由于具有潜在的多维度绩效,多中心发展战略在政策实践领域本身已广受青睐。然而,金融是以信用为基础的信息匹配与资金分配过程,金融中心的形成过程高度依赖于集聚经济。且就当前全球主要金融中心的发展阶段来看,其仍处于极化阶段,尚未显露出明显的集聚经济特征。因此,虽然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有着建设全球金融中心的现实需求,但就现阶段来说,多中心的分散集中化格局与这一建设任务的要旨还有差距。当然,在全国层面,金融的多中心化有利于区域均衡发展,那么如何在确保这一优点的同时尽可能规避掉欠集聚带来的效率损失就值得探讨。
按照国际经验,多中心结构可通过“互借规模”的方式来弥补集聚不足带来的效率损失。地理邻近的若干中小城市可以在紧密联系的基础上相互“借取”规模从而组成一体化的功能实体,进而匹敌同等规模的单一城市。在广义上,这里的中小城市可以替换成未能达到最大程度集聚经济的各功能实体。在兼顾区域平衡的前提下,我国可实施以下两点措施。第一是明确各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位,引导各金融中心异质化发展。虽然多中心发展格局本身就有同质性多中心和异质性多中心之分,但在地方政府竞争仍然激烈的当下,同质化的金融功能定位很可能会引发资源浪费与效率损耗,一定程度的功能错位有利于不同中心间的功能协同,进而促成“规模互借”。故而应引导明晰各金融中心在细分行业、服务对象等方面的定位差异。第二是应强化不同金融中心间的联系强度。虽然金融行业的业态性质在一定程度上能消解地理邻近的必须性,但各中心间具备强有力的功能联系仍是达成“规模互借”的必要条件。因此,应积极引导强化各金融中心间的市场互通、机构互设、业务互引、人才互流、监管互助和科技互促。
作者:舒贤帆 张恒义 杭州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