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国家社科基金 | “晚清小说戏曲禁毁问题研究”获结项优秀

发布时间:2021-09-09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晚清小说戏曲禁毁问题研究

项目类别: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批准号:16BZW103

所在学科:中国文学

项目负责人及单位:张天星(台州学院)

进行时间:2016.07-2021.05

最终成果:《晚清小说戏曲禁毁问题研究》

代表性论文:

1.《论晚清地保对官方禁戏政策的执行与背离》,《文化遗产》2021年第1期,CSSCI收录。

2.《晚清善会善堂的小说戏曲禁毁活动述略——以江浙地区为例》,《历史档案》2019年第4期,CSSCI收录。

3.《论演戏酬神对清代禁戏政策的消解》,《文化遗产》2019年第2期,CSSCI收录。

4.《晚清宁波官方查禁串客对甬剧发展的推动作用》,《戏曲研究》总第九十六辑,CSSCI收录,人大复印资料《舞台艺术》2016年第4期全文转载。

二、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一)主要内容

清代是中国古代禁毁小说戏曲最频繁、最严厉的朝代,小说戏曲禁毁问题是清代小说戏曲研究的重要内容。由于既有成果的选题多加有“古代”“明清”“清代”等时空限定,具体涉及晚清小说戏曲禁毁问题的专题研究尚不多见。本成果是2013年国家社科规划后期资助课题“晚清报载小说戏曲禁毁史料汇编”(13FZW029)的延伸。成果分为禁毁主体、禁毁原因、禁毁效果三编,包括二十三章,凡六十余万言,研究了在社会文化转型的碰撞和融合中,晚清小说戏曲禁毁活动从禁毁主体、原因效果、法律制度等方面承袭传统的历史轨迹、发生新变的历史呈现,以及开启中国传统文艺管理制度近代转型的具体表现和对当今文艺管理制度建设的启示。

二)重要观点

1.与清代前中期比较,晚清禁毁小说戏曲活动发生了显著变化。⑴从禁毁原因的侧重看,清代中期以后,文字狱消歇、文网渐弛,自清朝入关以来一直保持的、高压的钳制思想言论的文化政策趋于松弛。晚清国运日蹙,内忧外患,西学东渐,报刊兴起,新闻舆论日渐活泼,清廷禁锢思想、清除异端、禁止抵触本朝等动机亦有心无力,遏制诲淫成为晚清禁毁小说戏曲的最普遍的原因,诲盗的指责也相对微弱。清末启蒙运动兴起,诲淫和迷信关乎民德、民力、民智,遏制诲淫和迷信小说戏曲成为清末禁毁活动的两大要因。⑵从禁毁主体的转换上看,清代前中期禁毁主体基本由皇权为核心的中央政府主导,晚清禁毁活动的主导权由中央层面向地方层面转移:家族、士绅、善会善堂等民间主体相当定程度上推动了晚清禁毁活动的常态化;州县等地方官通过颁布告示、督促差保、亲自缉查、审理判罚等方式主持基层查禁;差保因容隐、勒索、谋利和避责,会让基层禁毁活动形成张弛相间的查禁态势。清末创建警政,警察开始成为小说戏曲管理的法定力量。⑶从禁毁法制的变革上看,晚清国门洞开,西学东渐,在中外互鉴的背景下,禁毁制度变革加剧。《大清律》规定的、对小说戏曲违禁者判处杖、徒、流等严刑峻法被晚清官吏普遍弃用,他们采用笞刑、监禁、枷示乃至刑律无载的掌颊判处违禁者。违禁小说戏曲量刑还移植了罚金刑。警察制度的移植和发展,小说戏曲管理被置于警察法的职权之内。小说戏曲管理由以禁为主的管理理念开始向查禁、审查、扶持三者结合的管理理念转型。⑷从禁毁活动对小说戏曲发展的影响上看,清代前中期文字狱背景下,作家和坊贾重点禁抑涉嫌违碍的字句,晚清则是重点禁抑涉嫌诲淫的内容,到了启蒙思潮兴起的清末,迷信内容也被普遍地禁抑。禁毁活动在晚清的系列新变是清朝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经济结构、小说戏曲本身等发生较大变化的综合体现。

2.与现代文艺管理比较,晚清禁毁活动一定程度上具有近现代文艺管理的性质。在批判晚清官方和道德之士崇雅抑俗、压制民众娱乐需求、一刀切地禁断等保守禁毁观念和行为的同时,也要看到,晚清剧场治安事故、色情演出、凶恶戏和迷信戏搬演、演戏聚赌、不良小说出版等层出不穷,一定程度上讲,禁毁具有净化文化市场、维护民生、维持治安等合理因素;晚清国运衰微、内外交困,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旋律,由于小说戏曲具有传播快、受众广的优势,志士仁人把小说戏曲的优劣与民智通塞关联起来,遏制色情低俗和迷信落后之禁毁动机凸显,官方和民间的查禁原因还萌生了开启民智、培育近代国民的因子;清末创办警政,警察代替差役参与小说戏曲管理,开始结束传统文艺管理人员驳杂的局面。伴随近代警政内容的社会化,官方小说戏曲管理开始从以禁为主的管理理念向禁止、审查和扶持三者结合的管理理念转型;《大清律》规定的小说戏曲禁毁刑罚的碍难执行以及西方法律制度的输入,小说戏曲管理法规实现了轻刑化。在清末,小说戏曲违禁被作为风化罪列入《违警律》,最重的处罚是罚金或拘留。这些管理动机、管理理念、法律制度的变革是中国传统文艺管理制度开始近现代转型的重要表现。

三、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一)学术价值

1.推动晚清小说戏曲禁毁问题研究向纵深发展。晚清小说戏曲禁毁问题研究整体而言还很薄弱。本成果在整理晚清小说戏曲禁毁史料的基础上,从禁毁主体、禁毁原因、法律变革、文本形态的影响等方面揭示晚清小说戏曲禁毁问题的传承、新变和启示,这些方面可以深入发现晚清小说戏曲禁毁问题的文化个性和历史启示,全面推进了晚清小说戏曲禁毁问题研究。

2.丰富晚清文学艺术与社会文化转型关系研究。学界还缺少用社会文化转型的视角整体地观照晚清小说戏曲禁毁问题。小说戏曲禁毁问题与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紧密关联,能鲜明反映社会文化变迁。其中包含着时人对传统思想的坚持和维护、对近代文化的探索和追寻特别能体现晚清社会文化转型中“旧”和“新”交锋与融合的历程,也特别能从文学艺术方面反映晚清社会文化转型沉重而艰难的历史原貌。本成果揭示晚清禁毁小说戏曲“旧”与“新”的独特个性以及在社会文化转型中的历史原貌和启示,突显其连接传统、走向近代的独特个性和内涵。

3.揭示中国近现代文艺管理制度的萌发过程。小说戏曲传播因涉及意识形态和治安风化,有合理管理之必要。伴随小说戏曲禁毁活动,晚清开始出现出版检查制度、戏曲审查制度、戏园管理制度等法令条文和专职人员,禁毁目的包含有从教化皇权臣民向培育国家公民过渡等因素,禁毁刑罚亦开始了礼法分离,这些无疑是中国近代文艺管理制度萌芽的重要标志。晚清小说戏曲禁毁问题研究可以相当程度上发现中国近代文艺管理制度生成的动力、过程、内容和形式,从而促进中国近代文艺管理制度研究。

(二)应用价值

1.为晚清小说戏曲研究提供文献资源。本成果进一步完善了阶段成果《晚清报载小说戏曲禁毁史料汇编(上下册)》,另编制有《禁毁史事编年》,这些工具性成果可以省却研究者不少舟车鞍马之劳和耗时伤目之损,为晚清小说戏曲及社会文化研究提供翔实的文献资源。

2.有助于古代小说戏曲传统的了解和普及。晚清禁毁小说渗透着娱乐与教化、鄙体与尊体、谋利与道义、守旧与维新、个人娱乐需求和社会治理等相互杂揉的特点,晚清禁戏涉及酬神演剧、坤伶登台、国制禁乐、男女合演、妇女观剧、花部勃兴等戏曲文化以及花鼓戏、滩簧、串客、采茶戏、黄梅戏、蹦蹦戏、香火戏、莲花落、什不闲、大鼓书、车鼓书、东乡调、评弹等诸多曲艺名目。在文化全球化浪潮下,这些内容多已淡出了大多数人的视线。本成果对这些曾遭禁内容的钩沉和探讨有助于对古代小说戏曲传统的了解和普及。

3.为当下文艺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完善以启示。晚清小说传播及戏曲演出的市场化步伐加速,剧场事故、色情演出、凶恶戏和迷信戏搬演、演戏聚赌、违禁小说出版等层出迭出,晚清小说戏曲禁毁问题有一定的合理性,具有文艺管理的性质。在建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文化强国的新形势下,充满着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健康与低俗的冲突和博弈。建立先进的文艺管理制度既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保障。回顾晚清禁毁小说戏曲的得失,本成果总结认为:要加强文艺管理队伍建设,对文艺进行合理管理,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扶持、引导创作和生产优质的文艺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实现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铺石奠基,实现晚清仁人志士“民强则国强”的美好愿景。

四、项目负责人介绍

张天星,文学博士,台州学院人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明清和近代文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浙江省社科规划项目1项,出版有《报刊与晚清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晚清报载小说戏曲禁毁史料汇编(上下)》等,发表论文四十余篇。曾获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台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