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基本情况
以浙江工商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蒋承勇为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9世纪西方文学思潮研究”(批准号:15ZDB086),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审核准予良好等级结项(结项证书号:2021&J152),并荣获2021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
本项目取得了丰硕而高质量和有影响力的阶段性成果,体现了重大基础理论研究项目的学术原创与厚重。已出版学术著作1部,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f Literature》《文艺理论研究》《中国比较文学》《社会科学战线》《浙江社会科学》《清华大学学报》《浙江大学学报》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社科学术文摘》《社会科学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报》《光明日报》(理论版)等多次介绍相关成果。2项阶段性成果分别获教育部和浙江省政府优秀成果奖。本项目最终成果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系列著作6卷(300余万字),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经典文献译丛4卷(200余万字)。
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本项目以“19世纪西方文学思潮研究”为总标题,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和颓废主义6个子课题(6卷),从反思的基点展开研究。
作为文学思潮,浪漫主义因其“自由”之核心理念而成了西方近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场文学革命。本子课题从个人自由与孤独本体、信仰自由与中世纪情怀、政治自由与社会批判、民族自由与文化多元、艺术自由与文学革命等多重角度,阐释浪漫主义的本原性特征与内涵,同时还辨析了浪漫主义与自然主义及世纪末文学与文化之关系。浪漫主义中的“自由”问题是一个超越意识形态的学术课题,从“自由”问题切入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研究,其意义绝不仅限于浪漫主义研究本身,也不仅限于西方文学史的研究本身。但浪漫派之自由观念亦因其历史局限性而呈放出负面效应:社会文化层面——在以自由至上对理性至上的反拨过程中,浪漫派在某种程度上将个性扩展为任性,将自我变成自恋,将张扬感性演绎为情欲泛滥;文学艺术层面——浪漫派在消解功利主义艺术观念的过程中,割裂了艺术作为自由之象征与艺术作为苦闷之象征的关系,从艺术自由推衍出艺术至上,终使艺术在很大程度上蜕变为失却了生活大地牵引而任凭自由理念吹向神秘天国的断线风筝。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是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现象。事实上,在世界文学中,现实主义不仅是文学问题,同时是关涉政治、哲学和艺术实践之问题。本子课题追踪西方文学发展的历史,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界定为“现代现实主义”,着重以现代性与理性精神为切入口,从科学理性与求真精神、实证理性与写实精神、实用理性与社会功能、理性书写与审美秉赋等层面对该思潮展开深度研究,深入探究其本原性内涵与特质及其多种“变体”,揭示其艺术价值与经久的生命力,从而对“现实主义问题”给出了崭新的阐释。19世纪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同属于“现代性”范畴,只不过在现代性的两个面相:社会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中既有交叉、对位,又有错位与背反。本子课题认为,对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研究不应该总是停留于“过去时”状态,满足于一些一般性乃至常识性认识,满足于几十年前的研究成果,而应该拓宽视野与思路,更新观念与方法,始终使这种研究处于“进行时”状态,不断展开深度阐释。
自然主义是继现实主义之后出现的又一西方文学思潮。国内学界长期以来对自然主义存在系统性误读。本子课题从文本建构、创作方法、诗学观念、文化逻辑等层面,系统地回答何谓文学上的“自然主义”这一重大问题,并在对自然主义展开系统性阐释的努力中接续“断裂”的“文学史”,勘探、揭示自然主义与现代主义在文本构成、创作方法、诗学观念等层面的承续性同构关系。自然主义在诗学观念、创作方法和文本构成等层面都对西方文学传统成功地实施了“革命性爆破”,并由此直接影响到了现代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在与同时代象征主义和唯美主义文学风尚相互影响共同存在的文学空间中,自然主义以其比象征主义的“硬朗”、比唯美主义的“沉实”确立了自身的历史“主导性”地位。本子课题在理论阐发上的重大突破,对正确认识自然主义文学思潮以及西方现代文学演进等问题有着正本清源的重大作用。
唯美主义是19世纪后期的西方文学思潮。本子课题从哲学、美学、艺术史、社会生活变迁以及东西文化交流等方面探究唯美主义思潮的发生语境,梳理唯美主义在19世纪主要欧美国家的发展谱系,兼顾唯美主义的东方传播。本子课题认为唯美主义“为艺术而艺术”的诗学理念细化为“艺术高于生活” “艺术自律”“艺术拯救人生”等层次,并指出它们并非“横空出世”,而是具有哲学和美学史上的演化逻辑。唯美主义的诗学理论和文学创作既有相互对应的一面,又有互相错位的事实。作为特定时代的思想产物以及现代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重估唯美主义具有重要的文学与文化价值。本子课题的研究对深化和推进唯美主义以及相关领域问题的学科、学术以及话语体系建设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象征主义文学思潮盛行于19世纪中后期的欧美文坛。本子课题在国内最早提出瓦格纳主义是象征主义思潮的一个源头,明确证明《吕泰斯》杂志促成了颓废派的产生,并为象征主义流派做了准备。本子课题认为象征自由诗并不是个人现象,而是集体行为,就个人的推动力而言,威泽瓦是象征主义自由诗理念的发起者;指出象征主义和颓废主义存在着权力的斗争,最终以《颓废者》杂志的停办标志着象征主义流派的胜利;古尔蒙的唯心主义哲学是对象征主义早期瓦格纳主义和波德莱尔主义的调整;指出象征主义的衰落迹象,最早在1891年就已经开始,其标志是罗曼派的创立。本子课题在国内最早从人格解体和印度大麻的角度来解释象征主义的神秘主义;最早在国内讨论迪雅尔丹的内心独白诗学问题,并认为它与拉辛的古典主义没有关系,它的源头是威泽瓦的综合诗学。这些观点都是从细致的研究中得出的,它们不仅在国内有领先性,其中有一些观点纠正了法国学者的认识,甚至在法国象征主义研究领域,也具有领先的地位。例如,自由诗的起源问题,象征主义文学结构的嬗变问题,人格解体与神秘主义的关系问题,这三个研究点上,本子课题的研究领先法国的同行。本子课题研究者搜集大量法文文献,以及原始期刊,对象征主义流派的发生、演变史的研究非常清楚,对马拉美、威泽瓦、迪雅尔丹、莫雷亚斯等人的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颓废主义是19世纪末弥散于欧美文坛的文学思潮。百余年来,西方学界对颓废主义的学术兴趣与研究热情持续高涨,相形之下,本土学界对其研究则长时间处于边缘状态。作为工业革命后遽然加速的现代性历史进程的产物,它既是对这一历史进程的反映,更是对这一社会巨变的反应;既是对这一历史进程的艺术表现,更是对这一社会巨变的精神心理补偿。本子课题以颓废主义的诸多关键问题为依托,在话语建构、范式方法、理论视阈等方面,对西方颓废主义文学展开系统性的研究,以期切实拓进本土学界颓废派文学研究的学术之路与疆域。作为在工业革命后遽然加速的西方社会现代性历史进程的产物,颓废主义文学既是对这一历史进程的反映,更是对这一社会巨变的反应;既是对这一历史进程的艺术表现,更是对这一社会巨变的精神心理补偿。颓废主义文学的这一历史属性既表征着其作为文化现象的复杂,也彰显着其作为学术富矿的重要价值。
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本项目对西方文学史上具有承先启后意义的19世纪文学思潮作深入、全面的反思性研究,不仅对正确认识19世纪诸多文学思潮以及西方现代文学演进等问题有正本清源的作用,而且对推进中国特色外国文学学科建设、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艺理论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第一,修补短板、深化对西方文学思潮的理解与研究。19世纪以来,西方文学都是在与文学传统以及公众-社会的激烈冲突中以文学“革命”的“运动”方式展开的。西方现代化历史进程启动之后,与此前相比明显加速的西方文化和文学的发展,愈来愈呈现为思潮递进的形态。而伴随包括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法制化、理性化等内涵的现代化进程在19世纪的急剧提速,西方文学思潮的“运动”形态亦随之得到大大强化;至20世纪,“(思潮)运动的原则已成为现代主义的实质性要素,是它的凝聚力和演变的基本成分”(马·布雷德伯里等编《现代主义》)。就此而论,研究最近200年的西方文学史,如果不重视对文学思潮的研究,势必会失却对其进行宏观把握的思维方法与理论框架。在西方,文学思潮研究历来是屯集研究力量最多的文学史研究的主战场,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亦可谓车载斗量,汗牛充栋。与此相比,国内的西方文学思潮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则十足堪忧:西方文论研究与西方文学研究两条线脱节,文论研究者往往过于沉溺于观念的推演,文学研究者则大都习惯于以点为面,就作家谈作家,就作品论作品;而近几年受西方影响方兴未艾的文化研究,又大都停留于观念翻新的泡沫状态,“空战”者众,沉下来解决问题的少之又少。因此,对有“承先启后”作用的19世纪西方文学思潮作深入、全面的反思性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达成对19世纪西方文学准确的理解,而且对准确把握20世纪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亦具有重大裨益,可为我国学界重写西方文学史提供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成果。
第二,立足本土,推进学科建设。与本土“现代化”历史进程相伴随的中国新文学100多年的历史展开,很大程度上乃是本土文学与西方文学不断冲撞-对接的过程。总体来看,不管是现代文学中的“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还是当代文学中的“新写实”与“朦胧诗”,中国新文学对西方文学的接受或西方文学对中国新文学的影响,首当其冲当属19世纪西方诸思潮。其中的缘由不难理解:前浪漫主义的东西无法契合中国新文学得以发生发展的“现代化”语境,而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20世纪西方文学思潮则又明显超越了本土正“在路上”的“现代化”历史语境。就此而言,本课题研究对深化中国新文学(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研究、对推进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建设、对拓进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三,汲取精华、促进本土文学创作和文化建设。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19世纪西方文学的主潮,因其强劲的生命力又延续至20世纪。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时至21 世纪初,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一些创作方法与技巧,在西方文学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归”,这对我国的文学创作无疑有借鉴与启迪意义。从我国近20余年来的文学艺术创作乃至文化建设的实践效果来看,过于倚重20世纪现代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化艺术,不仅难以实现我国民族文化艺术的重建与繁荣,而且还有“水土不服”的副作用。因此,对与我国民族文化心理更具契合性的19世纪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思潮作深入研究,进一步发掘与弘扬其优良传统,对我国当下和未来的文学创作和文化建设有积极补益。
第四,学科面宽,受众广泛。本项目虽然集中于研究19世纪西方文学思潮,但因其学科涉及面宽,学术前沿性强,其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外国文学学科的教学与研究,也有助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学理论等学科的教学与研究。
总之,本项目立足反思性、超越性、原创性和系统性原则,把19世纪西方六大文学思潮置于文学史演变的历史长河中,既作为一个整体,又分别作为独立的个体,以跨学科方法展开多角度透析,发掘和阐释其本原性特质、历史性地位与价值,在研究方法创新性、研究内容系统性和研究结论前沿性、原创性方面,都大大超越了本领域以往的研究。因此,本项目的研究成果代表着我国该领域研究的新水平和新高度,不仅有助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国文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而且对我国整个文学研究与文学创作也有重要价值。
项目负责人简介
蒋承勇,文学博士,浙江工商大学原党委书记,现为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名誉主席、浙江工商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西方文学与文化研究院院长,北京外国语大学王佐良外国文学高等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浙江省特级专家,国家万人计划社科领军人才(教学名师),中宣部、教育部“马工程”项目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期刊评价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会长,浙江省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学会名誉会长。长期从事比较文学、西方文学人文传统、西方文学思潮、中外文学关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