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文脉寻根丨吕祖谦,南宋“百家讲坛”创始人

发布时间:2021-09-05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在浙江金华,有座小城叫武义。武义人似乎特别偏爱“明招”二字——武义县最长的路叫“明招路”;路旁的高楼叫“明招温泉国际大酒店”;还有“明招小学”、“明招幼儿园”……这种偏爱99%来自“明招文化”的发祥地,位于武义县城以东3公里处的明招山。

为给父母守墓,南宋的吕祖谦在明招山待了6年,坚持搞学术研究,开始形成吕学,并在其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武义明招文化。明招文化以儒家民本尚义、务实兼容的理学文化为核心,不囿于学派之见,求同存异,团结了浙东学者,在如今勤奋务实的浙商精神中仍能见到它的身影。今天要寻访的主人公,就是吕祖谦。

与相爱相杀的好友创办南宋版“百家讲坛”

“明招古木叶千层,山自浮云溪自横”,在吕祖谦眼中,明招山是做学问的好地方。在世人眼中,却是他让南宋学者提前800多年就领略到“百家讲坛”的魅力。

掩映在山麓绿色当中的明招寺,是明招山的地标性建筑,寺中朱吕讲堂占据C位,因为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吕祖谦在此交流过。

南宋中期,诸子学术争鸣把两宋学术推至峰顶,当时推动各派学者频繁交流的人就是吕祖谦。

吕祖谦和朱熹就是一对“相爱相杀”的挚友,虽然欣赏彼此的才华,学术思想上却存在重要分歧:前者作为浙东学派的代表,肯定人欲、重视事功;而后者的理学思想讲求“去人欲、存天理”。

吕祖谦讲求和而不同,因此学术上的分歧并不影响他和朱熹进行学术探讨。参加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的浙江省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浙江省儒学学会会长吴光说:“当时理学派别思想分歧较大,朱熹主张明理,陆九渊等主张明心,吕祖谦还进行了调停,兼取其长,强调以实用为依归,可以说开了浙东学派的先声。”。

吕祖谦的人缘很好,除了朱熹,当时许多著名思想家都是他的知心好友,永康学派的陈亮,永嘉学派的叶适、薛士龙、徐居厚,都先后来过明招山探访、交流和讲学。叶适曾用诗记录这段经历:“昔从东莱吕太史,秋夜共住明招山。正见谷中孤月出,倒影捼碎长林间。凭师记此无尽意,满扫一方相并闲。”

出教辅书,开讲座,把武义打造成教育强区

武义为山区盆地,历来交通不便,唐代诗人孟浩然途径武义时写过一首《宿武阳川》,诗中“人物是秦馀”赞美了武义的民风淳朴,也点出了武义发展的滞后。但自从吕祖谦在明招山讲学之后,当地陆续产生40余名进士,由农耕社会向耕读社会转型。这大概是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改变生活的最古老案例之一。

浙江师范大学特聘研究员、中华明招文化研究院秘书长邹伟平介绍,吕祖谦等名家在明招山上公开课,吸引了全国的好学青年乘船、骑马,甚至徒步赶来听课,尤其是武义的一些年轻人,用握锄头的手拿起了毛笔。明招寺内的讲堂遗迹如今被修建为明招讲院,当时盛况在吕祖谦笔下是:“鸡一鸣,弦诵之声交于户庭。日旰休帙,汗巾,曳屦,相追于松阴,予时往参焉。”

吕祖谦把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到与国家兴衰息息相关的高度。他想借讲学培养出一批文武兼备的人才,目标明确:讲实理,育实材,求实用,主张因材施教、勇于创新。

吕祖谦不仅会教书,还很会写书。他一生写过500多卷书,1000多万字,最受欢迎的书就是《东莱博议》。这本书原是为学生应付科举考试写的,从分析历史事件入手,一事一议,被私塾当作教辅书,流传很广。

史书把师从吕祖谦于明招山的众多学子统称为“明招学者”,据载其中有造诣者甚众,嫡传者80多人,成高官20多人。也是从那时起,当地人开始办私塾重教育。可以说,是吕祖谦一手打造了南宋时期的“教育强区”。

一生仕途平顺,明明可以拼爹,却偏要拼才华

除了胸襟宽广、目光长远,吕祖谦受后人敬仰的另一个原因是努力上进,明明可以拼爹,却偏要拼才华。

吕祖谦出生于官宦世家,祖上出过多位宰相,自五世祖吕希哲以下,更是连续不断地在朝为官。因为祖父的关系,吕祖谦不到20岁就有了官职,却对此不以为然,甚至没有去上任,一心要走科举入仕的道路。26岁时考中进士,被授为左从政郎,主要从事古籍修订工作。凭借实力与人品,吕祖谦一生仕途平坦,历任太学博士、秘书郎、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著作郎等职。

吕祖谦的思想文化博大精深,在政治、经济、哲学、教育,尤其是史学观等方面影响都很大。浙江省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吴光认为,吕祖谦得益于中原文献之学,以史学见长,兼擅经学,就如同《宋史·吕祖谦传》所说,“祖谦之学本之家庭,有中原文献之传”。

吕祖谦认为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社会制度也是“有因有革”的,要推动历史发展,就要弄清历史。他的著作中大多具有强烈的经世致用目的,认为学习和研究历史是为了吸取古代圣贤的优秀品质和历史经验。所以,也有人认为,明招文化不是理学文化,而是史学文化。

花开花落禽叫鸟鸣,临终日记事最早物候学著作

吕祖谦的临终日记被认为是最早的物候学著作。

古代劳动人民把候鸟来来往往、树木繁荣枯败、动物冬眠春醒等自然现象叫做物候。物候学是研究周期性生物现象,并服务于农业生产的科学。虽然典籍或诗句中多有提到物候现象,但真正长期、准确记录它的著作,就出自吕祖谦笔下。

吕祖谦年轻时就对物候现象产生兴趣,发现物候现象与时令有必然联系。生命的最后两年,吕祖谦想起年轻时记录并研究物候的愿望。于是,右腿几乎风瘫的吕祖谦,在金华老家用心观察并记录着各种物候现象。

阳春,他拄着拐杖在桃林中仔细观察,然后回屋记下“惊蛰三日,鸠晴和桃杏盛开”,原来桃花盛开是金华地区惊蛰到来的标志。

夏日,他在果园一坐就是半天,只为记下李树等植物开花结果的生长过程。

金秋,他向老猎人和老农们打听秋虫鸣叫的时间,有时还钻进草丛里听。

严冬,他蹒跚步行十余里,只为去富户的大花园里观察腊梅花开花落……

最终,一部凝聚着他临终心血的日记体典籍《庚子辛丑日记》完成了,是最早的物候实测专著,记录了金华地区杏树、桃树、海棠、菊花等20多种植物开花的时间和状态,以及首次听到春禽或秋虫鸣叫的情况。

后来,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认真记录各种物候现象并创立现代物候学时,就对《庚子辛丑日记》颇为推崇。

来源:《钱江晚报》2021年9月4日